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数字经济时代的刑事安全风险及其刑法防控体系
    姜涛
    2023(6):147-160.
    [摘要](65) [HTML](0) [PDF 1.36 M](139)
    摘要: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数字化形态,呈现平台化、链条化和无区域化等特点。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发展,不仅导致传统犯罪呈现数字化转型,而且会形成庞大的网络黑灰产业,从而带来金融、网络与信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刑事安全风险,给刑法立法、刑事司法带来严重挑战。刑法理论对此需要分别从立法论与解释论上予以积极回应。从立法论上,刑法的积极预防有其界限,应当采取刑法治理与多元治理并轨、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同步、源头治理与重点治理并重、刑法明确与兜底罪名相融的发展模式。从解释论上,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犯罪新形态,对传统刑法理论的管辖论、不法论、归责论、共犯论等均提出新问题,需要提出与建构能动主义解释论。
    2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绩效及驱动因素研究
    杜 莉,马遥遥
    2022(1):173-183.
    [摘要](47) [HTML](0) [PDF 1.57 M](94)
    摘要: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稳步推进, 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成为倡议的重点之一。 运用全局超 效率 SBM 模型测算 “一带一路” 沿线 35 个国家的绿色发展绩效, 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相关性, 在此 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绿色发展绩效的驱动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讨。 结 果表明: 沿线国家绿色发展绩效总体呈现 “W 型” 的时序变化特征, 以及 “西亚北非地区>南亚地区>中东 欧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亚地区” 的区域差异特征; 从直接效应来看, 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对沿线国家 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城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 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产业结构、 城镇化水平和开放程度 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因此, 应该充分考虑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绿色发展的空间相关性, 加强国家之间新 能源和技术的合作,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 引进绿色投资, 推动 “一带一路” 沿线国 家的绿色发展。
    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 制度化结合
    冯 刚,武传鹏
    2023(1):156-163.
    [摘要](41) [HTML](0) [PDF 1.34 M](121)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 划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要在明确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的基础上推动两者协调发展和 制度化结合。 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政治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长远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动, 应着力从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贯通党的领导优势、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生态 治理逻辑, 不断推动党和政府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自觉转化为政策体系、 各界共识和行动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 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实践。 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和广泛的世界意义。
    4  重思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的经典命题
    刘同舫
    2022(3):5-11.
    [摘要](40) [HTML](0) [PDF 1.59 M](130)
    摘要: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 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 “哲 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 马克思是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理论诉求以及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之间存 在何种关系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 探讨 “哲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理应自觉置于马克思创作 《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环境进行考察, 马克思视域中的 “哲学家们” 实际上具体指向某一类人; 在是 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诉求上, 马克思确实舍弃了哲学性质维度的 “解释世界”, 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认 知意义上的 “解释世界”; 在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的关系上, 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以及哲 学观变革的意义予以整体审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重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 对继承与发 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及其价值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5  庄子的 神化———唐宋诏封庄子真人、 真君的道教史意义
    刘 平
    2023(2):57-62.
    [摘要](40) [HTML](0) [PDF 1.36 M](323)
    摘要:
    唐玄宗、 宋徽宗诏封庄周 “真人” “真君” 之号, 可被看作唐宋朝廷对道家先贤加以官方 “神 化” 现象的代表, 在道教神灵、 道教经典发展层面具有重要影响。 庄周先后被封 “南华真人” “微妙元通真 君”, 体现了 “神权君授” 的一面; 同时, 朝廷通过君权赋予的 “神性”, 可以进一步达成君权神授、 神权 反哺君权的目的。 唐玄宗、 宋徽宗对庄子的诏封, 推动了庄子的神化, 并通过政治性权力自上而下地推广庄 周的新称号, 推动 《南华真经》 的流传, 使庄子的神性形象前所未有地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由此, 唐 宋以降, 文人墨客笔下出现了不少 “神性” 的庄子形象, 在不少神话与民间信仰中也开始出现 “南华真人” 之神迹。 庄子的 “神性” 封号与世俗权力息息相关, “神权君授” 的背后是强烈的君权神授的需求, 而非君 主单纯对 “虚无之教” 的崇尚。
    6  行为解构与危险溯源: 网络暴力 的刑事治理
    付玉明,刘昕帅
    2023(6):170-179.
    [摘要](40) [HTML](0) [PDF 1.32 M](157)
    摘要:
    网络暴力刑事治理的难点在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流程的判断标准并不明晰,且众多参与主体责任划分界限并未统一。解决路径为:采行为主义立场,将刑事治理对象由整体网暴现象转向网暴引发行为,结合行为事实本质与规范评价厘清网暴结果引发的行为范畴。在不法层面,以法益侵害为中心,围绕人身法益与网络空间秩序法益的双层性,探寻抽象危险证立下积量入罪的可行路径。在有责性层面,区分罪责与预防必要性,采取行为基准下考量行为人危险的实质判断模式。整体援引比例原则,贯通行为应罚性与危险需罚性,融入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三项子原则,以刑事治理为手段,实现法益保护目的与言论自由保障效果的平衡。
    7  论苏轼的 “物我平等” 思想与诗艺
    沙红兵
    2022(1):109-118.
    [摘要](35) [HTML](0) [PDF 1.33 M](134)
    摘要:
    不同于一般所主张的物我合一、 物我交融, 苏轼在老庄、 玄学、 佛学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 形 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物我平等思想, 认为世界是由万物的多样性组成的, 人也是与他物平等的万物之一。 物 我都是无须任何外在根据的自身的存在, 同时也通过彼此彰显自身的存在; 物我之间 “合” 而 “有间”, 任 何一方都既不能全部倾其所有也不能不交出部分所有去与另一方建立联系。 这意味着物我之间不能以一次性 完全重合的形式达到直接的认识和交流, 而只能是无限次的部分重叠, 并且即便在物我平等的理念中, “我” 也很难完全将物的一切都无误明晰地表达出来。 正因为此, 诗歌、 绘画等美学活动凸显出以隐喻、 象 征、 情境创造等手段迂回接近事物、 打开物我之间无限空间及变化多样性的特点。 也是在这种物我平等的思 想作用下, 苏轼还对人一直以来将自身置于他物之上、 化约他物的行为展开反思和批判, 认为艺术家形槁心 灰的脆弱恰也就是其力量所在。
    8  “道德视景” 与 “感时忧国” :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再审视
    乔 琦,邓 艮
    2022(2):113-123.
    [摘要](34) [HTML](0) [PDF 1.52 M](122)
    摘要: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受 “新批评” 派及利维斯 《伟大的传统》 之影响, 早已是学界老 生常谈的事实。 但为什么是 “新批评” 和 “大传统”, 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 断, 以及这种 “影响” 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 却缺少追问。 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 夏氏孜孜矻 矻于小说史对 “道德视景” 的呈现, 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 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 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 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 60 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 夏氏 认同、 珍视中国现代小说 “感时忧国” 的大传统, 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 反观故国时, 以学术研究的形式 而 “感忧” 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 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 “不完整” 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9  试论实物期权理论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尹昌列 钟淳 朱炯
    2002, 0(4):26-32.
    [摘要](3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实物期权是期权理论在财务管理实务中的一个新型应用。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暗含的投资不可逆转和推迟的基本假设在具体应用时已表现出其局限性。实物期权理论充分考虑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拥有的灵活选择权 ,并将该种权利予以量化 ,从而证明选择权是具有价值的 ,并由此改变了传统的投资观念和评价体系
    10  论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
    张进,蒲睿
    2023(6):111-122.
    [摘要](32) [HTML](0) [PDF 1.38 M](164)
    摘要: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事件阐释学
    11  第一次朝核危机的历史考察——基于美国新近解密档案的实证分析
    李丽
    2023(6):123-135.
    [摘要](32) [HTML](0) [PDF 1.49 M](131)
    摘要:
    朝鲜半岛当前的核危机是由第一次朝核危机升级而来。危机爆发后,美朝双方展开了首次公开双边谈判,并发表联合声明:朝鲜同意暂缓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支持南北联合宣言中提出的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美国郑重承诺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和其他武力,不干涉朝鲜内政。然而,在第二轮会谈结束后,由于美朝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南北对话与特使交流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双边关系趋向紧张。朝鲜从反应堆拆除燃料棒,并拒绝国际检查员采集测试样本的举动使危机达到顶峰。由于担心朝鲜可能在被迫情况下采取极端行动,美国在不放弃外交和加强军事准备的前提下策划对朝空袭。此时,美国前总统卡特访朝传递出了朝鲜愿意重返外交谈判的信号,美朝借此契机回到谈判桌上,并达成了解决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但协议存在诸多隐忧,主要表现为:美国将对朝政策与整体外交战略挂钩,影响了解决朝核问题的一贯性;美国对朝政策需要兼顾韩国立场;美国对朝政策受到官僚政治制约。框架协议存在的问题也孕育着美朝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重趋紧张的可能性,为朝核问题的再次浮现埋下伏笔。
    12  “一带一路” 东南亚沿线国家投资的劳工风险研究
    刘健西,邓 翔
    2022(1):184-192.
    [摘要](31) [HTML](0) [PDF 1.67 M](233)
    摘要:
    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 我国对沿线国家, 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但近年来, 中资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劳动用工过程中面临的劳动纠纷逐渐增多, 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也不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投资形象。 从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法律法规、 劳工标准和文化风俗等要 素视角, 探寻影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劳工风险来源, 分析中资企业投资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主要劳工风险, 并根据各类风险的来源、 性质, 按照投资前的准备阶段和投资后的经营管理阶段, 分别从企业层面、 政府层 面提出劳工风险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可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13  三次大变局与人类命运 ——从知识生产到生活形态的巨变
    邓曦泽
    2022(1):39-51.
    [摘要](31) [HTML](0) [PDF 1.42 M](214)
    摘要:
    基于知识生产是人类最基础、 最重要的活动这一命题, 可以建立理解人类文明的理论坐标, 并 借之描述文明史的基本变迁。 人类已经历两次大变局, 第一次是轴心时代, 第二次是现代转型, 而第三次尚 处于早期。 在第三次人类大变局中, 在知识生产层面, 机器可以进行间接知识生产; 在劳动形态层面, 重复 劳动被大量替代; 在经济形态层面, 商品经济很可能被打破; 在政治形态层面, 技术权力可能成为独立主 体; 在生活形态层面, 个体可能成为技术奴隶。 第三次大变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 使之从人与自 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演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 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并最终导致人类文 明困局。 第三次大变局是人类史上的最大变局, 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现代文明并未作好应对准备。
    14  农民增收:从实证分析到理论研究
    王国敏 曹萍
    2002, 0(5):5-12.
    [摘要](3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实证与理论结合上来分析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有 :结构性因素与体制性因素 ;自然禀赋因素与市场风险因素 ;人力资源因素与农业科技运用推广因素。因此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减轻农民负担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速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当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政策选择和有效途径
    15  社会网络数字化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 作用机制及效应
    张红伟,何冠霖
    2022(2):173-181.
    [摘要](30) [HTML](0) [PDF 1.47 M](113)
    摘要:
    随着大数据、 区块链、 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 人际交往逐渐从现实互动转移到网络交流 中, 社会网络呈现数字化的特点。 基于 2015、 2017 和 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对社会网络数字化影 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决策的机制及效应进行分析发现, 数字化社会网络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具有显 著的正向影响, 具体表现在促进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可能性、 参与深度以及增加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多样性三个 层面。 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 数字化社会网络通过促进信息传递、 提高风险偏好和减缓流动性约束来 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
    16  “吾丧我” : 庄子的存在观念辨析
    王玉彬
    2022(4):78-87.
    [摘要](27) [HTML](0) [PDF 1.45 M](141)
    摘要:
    在庄子那里, “我” 由 “成形” 与 “成心” 凝聚而成。 “成形” 本为 “形化” 之结果, 生、 死 均内在于其中, 然而, 常人 “好生而恶死” 的生存态度试图以 “益生” 的方式守护 “成形” 并抵抗 “形 化”, 使得生命成为一场 “行尽如驰” 的劳役。 “成心” 本为 “有限而特殊之心”, “我” 的生活世界由之而 展开, 但据之亦可开出 “随其成心而师之” 的 “师心” 倾向, 以及 “自是而非人” 的存在取向。 在 “好生 而恶死-自是而非人” 的生存态势中, “我” 逐渐沦落为自限性乃至排他性的存在, 终而走向 “非我” 化的 生存境地。 “吾丧我” 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 庄子认为, 不以 “成形” 拘限生命, 生命即未止于孤立 天壤而稍纵即逝的有限性存在, 而可在 “以死生为一条” 的觉解中超越 “形” 的 “生死” 之限; 不以 “成 心” 筹划精神, 心灵就不再是司是非、 逐名利的低俗化存在之维, 而可在 “以可不可为一贯” 的觉解中超越 “心” 的 “是非” 之辨。 这样, 通过 “吾丧我”, 个体就可走出 “非我化” 困境, 开启本真化的存在视域。
    17  评正义理论的能力进路
    顾 肃
    2022(5):87-94.
    [摘要](27) [HTML](0) [PDF 1.24 M](130)
    摘要: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分配正义理论中, 阿玛蒂亚·森和玛莎·努斯鲍姆从经验视角提出并论证了 能力进路。 森提出需要超越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制度安排, 研究人的功能和可行能力的现实条件对于正义分 配的意义。 他聚焦于人们实现合理目的的机会和实质性自由, 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活的能力, 而非最终选择结 果, 由此反映人们在各自拥有的优势上的明显差别, 认识一个人的真正弱势, 从而进行相应的政治和道德评 价。 努斯鲍姆的能力正义理论从多元论的角度论证了可普遍衡量的能力标准, 列举并详细论述了人的核心能 力清单, 强调这种能力进路立足于人是目的、 人的尊严和实质自由的理论基础, 并将此理论扩展到全球正义 和非人类的动物领域, 开拓了正义理论的新论域。
    18  超越国家汲取能力: 国际数字税实践的政治经济分析
    方鹿敏,孟天广
    2023(5):32-42.
    [摘要](27) [HTML](0) [PDF 1.31 M](98)
    摘要:
    税收是现代国家汲取能力的集中体现, 既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干预, 更是现代国家实现有效治理的资源保障。 进入数字时代, 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赋予了税收新的政治经济意义, 数字税成为全球税制转型的重要议题。 国家间差异化数字税征收实践主要源于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中的角色差异, 而非国家间汲取能力的强弱。 对于积极推进数字税实践的市场国而言, 其征税逻辑则因资源汲取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这源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结构关系变革, 给汲取能力迥异的国家带来了不同挑战。 总之, 现代国家将数字税视为应对其在国内和全球两个治理体系中权威流失的一种解决方案, 数字时代的税收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超越资源汲取的政治经济意涵。
    19  “弱智者的威胁”: 戈达德与 19、 20 世纪之交美国对智力缺陷者的形象建构及其影响
    王光伟
    2022(6):177-186.
    [摘要](26) [HTML](0) [PDF 1.59 M](127)
    摘要:
    “弱智者的威胁” 是 20 世纪初美国学者亨利·戈达德系统阐述的对智力缺陷者的看法, 旨在论 证对智力缺陷者展开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908 年, 戈达德率先把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引入美国, 用以分类和 识别智力缺陷者, 并作为塑造后者负面形象的重要工具。 戈达德借助家族谱系研究, 把绝大多数智力缺陷塑 造成 “遗传性弱智”。 在此基础之上, 他又借助智力测试, 强调智力缺陷是造成贫困、 卖淫、 犯罪等社会问 题的重要原因, 且美国儿童智力缺陷者数量众多, “弱智者的威胁” 形象由此确立。 “弱智者的威胁” 命题 虽不是肇始于戈达德, 但他 “科学” 地论证了它的真实性, 进而推动美国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婚姻限制、 隔 离和绝育等措施, 以消除智力缺陷。 实际上, 这些措施反映的是一种工具理性, 忽视了智力缺陷者的基本权 利, 同时也缺乏严谨的科学基础, 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目的。
    20  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机理效应论析
    李 杰
    2022(1):161-172.
    [摘要](25) [HTML](0) [PDF 2.56 M](93)
    摘要:
    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蕴意表现为五大创新转变: 从数量型向 质量型转变、 从单一空间向分层多元空间布局转变、 从国内区域向国际区域拓展、 从陆地区域向海洋区域延 伸、 从单向极化向极化辐射双向同促转变。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效应体现在: 立足西 部发展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融入 “一带一路” 提升沿线区域发展水平、 区域联动协同促进世界经济均 衡化发展三大维度, 通过补短板、 整合区域信息交通资源、 协同区域经济平台实现集合效应最大化。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