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庄子的 神化———唐宋诏封庄子真人、 真君的道教史意义
    刘 平
    2023(2):57-62.
    [摘要](40) [HTML](0) [PDF 1.36 M](318)
    摘要:
    唐玄宗、 宋徽宗诏封庄周 “真人” “真君” 之号, 可被看作唐宋朝廷对道家先贤加以官方 “神 化” 现象的代表, 在道教神灵、 道教经典发展层面具有重要影响。 庄周先后被封 “南华真人” “微妙元通真 君”, 体现了 “神权君授” 的一面; 同时, 朝廷通过君权赋予的 “神性”, 可以进一步达成君权神授、 神权 反哺君权的目的。 唐玄宗、 宋徽宗对庄子的诏封, 推动了庄子的神化, 并通过政治性权力自上而下地推广庄 周的新称号, 推动 《南华真经》 的流传, 使庄子的神性形象前所未有地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由此, 唐 宋以降, 文人墨客笔下出现了不少 “神性” 的庄子形象, 在不少神话与民间信仰中也开始出现 “南华真人” 之神迹。 庄子的 “神性” 封号与世俗权力息息相关, “神权君授” 的背后是强烈的君权神授的需求, 而非君 主单纯对 “虚无之教” 的崇尚。
    2  论叙事的节奏和速度
    张 柠
    2022(6):33-42.
    [摘要](13) [HTML](0) [PDF 1.54 M](286)
    摘要:
    节奏是自然、 社会、 个人活动的规律。 抒情文体有韵律节奏, 叙事文体也有节奏。 叙事节奏就 是叙事中动作或情节布局的规律。 叙事的发生学, 是对人类动作的模仿。 在进行实践行动的身体的 “臣服和 静止” “解放和自由” “矛盾和冲突” 三种状态中, 矛盾冲突才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 细节、 情节和故事 在叙事中都属于动作范畴, 差别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 动作短到没有完整实践意义, 就是细节; 动作长到产 生完整意义系统, 就是故事; 情节则介于两者之间。 情节 “突转” 密度越大, 越趋向于一种新闻文体或通 俗类型文学, 其感官刺激强度也越大, 叙事速度也越快, 充满动感。 反之, 情节密度越小, 越趋向于诗歌或 抒情散文, 叙事耽搁和延宕在中途, 其叙事速度缓慢而沉稳, 优雅而散淡。
    3  乡村振兴过程中规模性返贫的风险测度 ———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脆弱农户家庭收入冲击的考察
    文宏,辛强
    2023(6):21-30.
    [摘要](17) [HTML](0) [PDF 1.61 M](264)
    摘要: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农户生计产生系统性风险冲击,导致更大概率的规模性返贫发生。通过考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脆弱农户家庭收入的冲击,判断其风险应对能力大小,为测度评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规模性返贫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视角。鉴于此,基于A省968户脆弱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有效评估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脆弱农户家庭纯收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的冲击效应,并且比较了冲击效应在不同家庭贫困属性、家庭健康状况以及家庭劳动力资本下的组群差异,以此来实现科学测度乡村振兴过程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研究目标。研究结果表明:其一,虽然脆弱农户家庭纯收入经受住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但更多依靠的是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帮助,只要政府转移性收入发生变化,脆弱农户的家庭收入就可能会受到冲击。其二,通过组群差异分析发现,在重大外生风险冲击下,应更关注非贫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以及劳动力资本较为充沛的脆弱农户。其三,根据分析结果,应从重视造血功能、构筑产业防线和优化政策体系三方面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实现共同富裕。
    4  时代更新背景下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郭忠华
    2022(3):164-170.
    [摘要](0) [HTML](0) [PDF 1.57 M](263)
    摘要:
    政治学理论是时代政治精神的结晶。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政治学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形 成了三大发展主轴。 这些阶段和主轴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曲折历程。 伴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 段, 中国政治学的主体意识和反思意识明显增强, 摆脱对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依附、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政治学理论体系已成为共识。 在这一目标的导引下, 涌现出田野政治学、 历史政治学、 民族政治学等诸多理 论建构尝试, 它们从不同角度倡导建立本土化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时代变迁推动着政治学的发展转型, 建构 基于中国国情的政治学理论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充分挖掘本土议题、 反思和重构概念体系、 形成新 的政治学命题和证成中国文化价值, 将是政治学理论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
    5  结构嵌合与关系重塑: 数字技术何以有效赋能城市基层治理——以 S 市 Z 街镇 一网统管 为例
    顾丽梅,宋晔琴
    2023(6):31-41.
    [摘要](25) [HTML](0) [PDF 1.75 M](259)
    摘要:
    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创新应用推动了城市基层治理变革,数字技术如何作用于城市基层治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基于技术嵌入理论视角建构结构嵌合-关系重塑的分析框架以揭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并结合S市Z街镇一网统管的治理实践进一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结构嵌合重塑权力运行机制、柔化条块分割边界缓解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通过关系重塑链接政社边界及联通部门界限促进基层协同共生网络的形成。此外,综合S市一网统管赋能基层治理的调研材料发现,数字技术在赋能城市基层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数字悬浮政民互动实效不足等现实困境。
    6  金元全真教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
    宋学立
    2023(2):71-81.
    [摘要](0) [HTML](0) [PDF 1.38 M](256)
    摘要:
    政治认同问题是政教关系的重要一面。 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是在金元王朝政教生态语境中循 序展开的, 呈现出理论性 (遵国法、 尚王道的论说) 与实践性 (以教辅政的政治支持行为)、 动态性与时代 性相统一的特征。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 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敬而远之、 古朴 清修 (1159—1183), 尊王讲道、 赢得信任 (1184—1219), 以汉接蒙、 体道辅政 (1220—1256), 主动臣服、 依附发展 (1256—1368)。 特别是大蒙古国时期, 全真教变被动臣服为主动构建, 推动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 化有机结合的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政制建设。 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是长期以来中国大一统历史语境下佛道 佐国扶命、 崇尚王道传统的赓续。 在金元少数民族政治语境下, 全真教成为以忠孝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基因的重要传承者。 全真教的政治认同与金元统治者对它的认可是一个有机互动的过程。 以 “王律” 统合 “道律” 是全真教成功发迹并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7  中国人才管理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1979—2022)
    汪 梦,赵曙明
    2023(1):173-185.
    [摘要](6) [HTML](0) [PDF 5.74 M](250)
    摘要:
    为提升中国人才管理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立足新时期人才管理实践利益相关方的业务需求, 基 于人才价值理论, 梳理、 分析和总结发表于 1979—2022 年间中国人才管理相关中英文学术期刊论文的热点 及其趋势变化, 科学预测未来研究方向。 借助 CiteSpace 软件, 对 140231 个中英文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与整 合发现, 应基于中国情景进一步明晰人才管理概念的内涵维度, 开发测量工具, 完善和发展中国式人才管理 理论体系; 应立足数智时代, 紧跟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拓宽研究对象范围; 应以人才价值为导向, 以人才培养和人才数据为重点, 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科研产品和服务; 研究设计与方法应更好平衡科学性与 实用性, 不断创新和拓宽实证数据采集渠道。
    8  明清时期管业制度的再解读
    邹亚莎
    2022(4):118-126.
    [摘要](1) [HTML](0) [PDF 1.41 M](239)
    摘要:
    对于明清土地制度问题, 研究者们逐渐从以一元的、 绝对的所有权理论为指导走向以传统固有 词汇 “管业” 为基础的探讨, 做出管业是 “土地上自由进行经营收益的一种地位”、 收益为核心的权利等阐 释。 通过契约的考察可以发现, 时人对于土地等资源的管业包括了收益权, 同时还包括占有、 使用、 处分等 权利, 将管业概括为 “对物的占有、 使用、 收益、 处分等权利或利益的集合” 更为恰当。 当我们以近现代 的词汇 “权利” 描述管业时, 更多指向的是 “利益” 及有限的意志与自由。 明清时期对土地等资源的管业, 形成了多层级的制度体系, 具有迥异于近代物权体系的外在表现和内在逻辑。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体现了学 者们对于构建 “中国式土地法话语系统” 的努力, 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9  中国科举制度与道教———以梓潼梦为中心的考察
    张泽洪
    2023(2):63-70.
    [摘要](16) [HTML](0) [PDF 1.37 M](239)
    摘要:
    梓潼梦是古代士人祈求梓潼神保佑中举的梦境。 梓潼神主管科举桂禄的神格衍生出梓潼梦的 仙话传说, 是揭示道教与中国梦文化关系值得研究的问题。 史籍中关于梓潼梦的各种灵验故事, 是士人企 盼科举成功心态的社会记忆。 唐宋时期蜀中士人的各种梓潼梦故事, 丰富了中国梦文化的内容, 也反映出 中华文昌文化的思想内涵。 梓潼梦所彰显的文昌帝君司禄主功名的神格, 奠立了士大夫阶层崇拜文昌帝君 的格局。 梓潼梦故事在科举制度下的流行, 反映了道教对科举制度的神学影响。 唐宋以来社会上流传的梓 潼梦故事, 是中国科举制度与道教神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宋代道教宗师通过编撰褒扬梓潼帝君灵验的经 书、 用于祭祀梓潼帝君的斋醮科仪、 供信仰梓潼神的文士受箓所用的文昌箓, 对梓潼神进行道教神学的提 升, 以彰显梓潼梦的感应功能。 通过一系列对梓潼神的道教化改造, 宋代以后道教已建构起文昌帝君信仰 体系。 道教对梓潼梦灵验故事的特殊建构, 道教的梓潼神成为中国社会专掌司禄的文化大神, 深刻影响了 古代拳拳于科举的士人。
    10  慕梵而尊礼: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僧众的丧葬制度
    王大伟
    2023(6):82-91.
    [摘要](20) [HTML](0) [PDF 790.92 K](236)
    摘要: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僧众的葬制,梵华嫁接的色彩非常明显。僧众丧葬模式主要有水葬、土葬、火葬、露尸葬等,但每种葬式的流行程度有别。土葬是此时最主流的僧尼丧葬模式,且最符合中华礼制的基本要求,是调和华梵之间文化矛盾的比较好的手段。颇有特色的露尸葬,因其最有印度佛教特色,在此时的僧众葬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选择水葬或火葬的僧众则相对较少。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只有隋唐时期才有如此多种类的僧众丧葬模式,这是隋唐这个绚烂时代赋予的特殊的文化特征。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僧众葬制既都无一例外地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建构在佛教义理的基础上,又努力寻求着中华礼制的认同,佛教的信仰与儒家的五常在此时已经有了很好的融合。
    11  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的范式与反思
    胡友峰
    2023(6):99-110.
    [摘要](16) [HTML](0) [PDF 1.35 M](236)
    摘要:
    20世纪中国美学已经在多向度、多层次上得到学界的充分探究,但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有所欠缺。审视20世纪中国美学复杂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生态,研究者主要运用了知识型与思想型两种书写范式,从而使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呈现丰富的样态。知识型书写范式专注于美学知识的内在发展和美学体系内部逻辑化建构的书写方式,强调美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整体性与谱系性,并可以划分为具体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美学学术论争古今美学关系等三种类型。思想型书写范式将美学视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美学症候式研究方法与意识形态效应,将美学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进行有效整合,包括现代性角度主题史方式审美理想史范式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视野等若干类型。但是,在美学史研究和书写上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涉及20世纪中国美学原始文献处理问题、中国美学史书写的逻辑思路问题、中国美学精神提炼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和书写提供新的理论增长点,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的交流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12  森鸥外文学中的近代化书写——— 《半日》 《修建中》 论
    林敏
    2023(4):43-50.
    [摘要](0) [HTML](0) [PDF 1.47 M](229)
    摘要:
    近代化书写是森鸥外文学的一大创作主题。 作为兼具东西方文化视野的近代文豪, 森鸥外在文学表达中一贯坚持尝试寻找东西方价值观的结合点, 通过调和东西方文化的矛盾积极探索日本近代化模式, 其作品聚焦封建与近代、 保守与进步、 秩序与个体等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体现出知识人对社会的自觉思考和文学的时代关照。 步入创作丰硕期后的森鸥外文学在拓展初期主题的同时, 表现方法上有了较大的变化, 较之初期作品的感伤性与抒情性, 中后期作品则表现出冷峻的凝视、 理性的写实与批判的精神, 《半日》 《修建中》 中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转变特征。 在两部作品中森鸥外运用高超的象征性叙事揭示了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矛盾, 他将新旧价值观的问题、 先进与落后的问题、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问题等日本近代化进程中需要超越的重要课题统摄于两作中, 从文学层面为在近代化困境中挣扎的近代日本人提供了反思的视角。 其对近代化进程所进行的理性思考与批判性书写, 正是时代的迫切性与作家个体的自觉性催生的产物。
    13  “一带一路” 东南亚沿线国家投资的劳工风险研究
    刘健西,邓 翔
    2022(1):184-192.
    [摘要](31) [HTML](0) [PDF 1.67 M](225)
    摘要:
    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 我国对沿线国家, 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但近年来, 中资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劳动用工过程中面临的劳动纠纷逐渐增多, 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也不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投资形象。 从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法律法规、 劳工标准和文化风俗等要 素视角, 探寻影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劳工风险来源, 分析中资企业投资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主要劳工风险, 并根据各类风险的来源、 性质, 按照投资前的准备阶段和投资后的经营管理阶段, 分别从企业层面、 政府层 面提出劳工风险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可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14  “道德镜鉴” 与 “帝国荣光”:汉画 “武王伐纣” 与古罗马战争壁画比较研究
    朱 浒
    2022(6):87-98.
    [摘要](0) [HTML](0) [PDF 22.74 M](217)
    摘要:
    临沂吴白庄汉墓是山东地区东汉晚期画像石的代表, 其中室南壁东门楣上的图像曾被前人识别 为 “行刑图”。 通过图像分析及与考古出土实物的对比, 该图应是分别描绘了帝辛阅简、 好勇征伐、 比干死 谏、 沉湎于酒以及武王率领胡汉士兵伐纣五个场景, 故将之定名为 “武王伐纣图” 更加贴切。 此图系近年 汉画故事之新品种, 表现了汉人 “恶以诫世, 善以示后” 的道德劝诫意图, 传递出 “商周易代” 的合法 性。 同时, 作为 “道德镜鉴” 的武王伐纣图像, 与古罗马战争题材壁画传递的帝王崇拜和英雄主义有着 鲜明的区别。
    15  服务型社会组织愿景与绩效的多重因果逻辑关联研究———基于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申报单位的分析
    张欢
    2023(4):147-160.
    [摘要](10) [HTML](0) [PDF 2.60 M](217)
    摘要:
    愿景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对服务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申报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 180 家单位样本, 运用文本分析法归纳出包含专业性、 伦理性、 政策性、 公益性和挑战性 5 项属性的服务型社会组织愿景理论框架, 进一步将 5 项愿景属性作为条件变量, 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 csQCA), 探究组织愿景与绩效间的多重因果逻辑关联, 研究发现实现组织高绩效的 3 个愿景组态, 均以挑战性愿景为必要条件, 总结命名为力拔头筹型、 义利相济型和兼收并蓄型愿景; 同时发现组织非高绩效的 6 个愿景组态, 总结命名为安常守故型、 刚强严苛型、 华而不实型、 无源之水型、 水土不服型和生搬硬套型愿景。 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践出发, 揭示服务型社会组织愿景的内在模式及其与组织绩效的多重因果逻辑关联, 不仅为理解服务型社会组织愿景的重要性做出理论贡献, 而且为指导服务型社会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实践思路。
    16  谁来继承英格兰?: 《霍华德庄园》中的记忆冲突与传承
    王欣
    2023(6):92-98.
    [摘要](14) [HTML](0) [PDF 1.31 M](211)
    摘要:
    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德庄园》延续了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现状小说对英国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思考。小说通过施莱格尔姐妹、威尔科克斯父子和露丝所代表的三种文化记忆之间的矛盾冲突,伦敦城市文化和霍华德庄园乡村文化的对立,探索了英国经济发展和帝国扩张的背后,社会道德沦丧、宗教信仰式微以及工人阶级低工资、失业等社会问题,反映了作家对英国未来走向和发展的焦虑,而且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谁来继承英格兰这一著名的英国记忆问题。关于谁来继承霍华德庄园的问题,不仅关乎家族记忆传承,也意味着各阶层记忆的重组。小说最终完成了霍华德庄园主人露丝到玛格丽特的记忆传承,喻示着霍华德庄园被建构为英国传统记忆的记忆之场,具备实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其中对立冲突的各阶层重新联结为一个象征性的记忆整体,以重建情感认同、归属感和凝聚力。福斯特给出的唯有联结,回答了英国记忆传承的问题。
    17  三次大变局与人类命运 ——从知识生产到生活形态的巨变
    邓曦泽
    2022(1):39-51.
    [摘要](31) [HTML](0) [PDF 1.42 M](208)
    摘要:
    基于知识生产是人类最基础、 最重要的活动这一命题, 可以建立理解人类文明的理论坐标, 并 借之描述文明史的基本变迁。 人类已经历两次大变局, 第一次是轴心时代, 第二次是现代转型, 而第三次尚 处于早期。 在第三次人类大变局中, 在知识生产层面, 机器可以进行间接知识生产; 在劳动形态层面, 重复 劳动被大量替代; 在经济形态层面, 商品经济很可能被打破; 在政治形态层面, 技术权力可能成为独立主 体; 在生活形态层面, 个体可能成为技术奴隶。 第三次大变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 使之从人与自 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演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 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并最终导致人类文 明困局。 第三次大变局是人类史上的最大变局, 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现代文明并未作好应对准备。
    18  金陵·秣陵·孝陵: 地名入诗及其近古衍化
    蒲柏林,莫砺锋
    2023(1):92-100.
    [摘要](0) [HTML](0) [PDF 1.37 M](199)
    摘要:
    地名是凝结着历史记忆且能激发语词联想的文化符号, 典型如金陵有数十种别称, 并且因其不 同的语词特点、 典故来源、 称名性质构成复杂而庞大的表意系统。 其中, “金陵” 一称影响最大, “秣陵” 因构词法相似而与之成为成对地名, 受语言机制、 历史情境、 现实事件等多重因素作用, 衍化出不同的意象 偏好、 题材选择与情感色彩。 地名丰富化与金陵组诗规模化同步, 文化内涵的累积使诗境更加饱满, 但也因 此陷入典故繁复、 意象空洞的创作困境。 明清时期, “孝陵” 作为极具象征意味的新地标使怀古诗更具临场 感, 相似的词形使其得以部分继承 “金陵” “秣陵” 的表达传统而没有宋代以来金陵怀古诗肤廓之弊。 作为 人文学科重要的关键词类型, 以地名为远读的切入口, 还原背后的历史空间、 诗人心态, 对古代文学研究有 重要意义。
    19  秦汉行书律与帝国行政运作
    闫晓君
    2022(2):148-159.
    [摘要](0) [HTML](0) [PDF 1.49 M](198)
    摘要:
    秦汉帝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邮驿系统, 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高效运转。 首先, 秦汉实现了 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 其行政过程文书化, 保证并实现政令通达的政治需要是高效的邮驿系统产生的前提, 而秦汉道路交通的发达以及设施的完善又为邮驿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 秦汉邮路以首都为核 心, 向各郡、 县以及边境呈网状分布, 郡县政府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 并配备足够数目专职邮人。 邮递方式 多样, 邮间距合理。 再次, 《行书律》 通过对邮书类别划分、 邮递速度、 交接手续、 封检等保密措施加以规 范, 保证了邮驿系统的高效、 快速、 安全、 正常运转。 最后, 完备的邮驿系统衍生了督邮的监察属县功能, 和为公务差旅官员提供食宿和交通车马的功能。
    20  朱光潜的当代美学研究的转向
    李世涛
    2023(5):169-178.
    [摘要](8) [HTML](0) [PDF 1.25 M](197)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 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 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 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 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 这样, 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 推动了以美的本质、 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 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 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 推进了中西方美学、 文艺、 文化、 学术的交流。 朱光潜以美学家、 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 哲学、 文化问题的讨论, 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 文化实践的发展, 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 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 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全面、 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 评估其转变效果, 有助于科学地理解、 评价他的研究, 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