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5-20.
摘要:中国自古便有完整的哲学体系、 文论体系、 史学体系、 艺术体系、 教育体系、 医学体系、 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然而, 中国原有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当代基本上不被承认。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文明观, 文明观是基础, 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底座。 近现代以来支撑各学科知识生产的标准、内涵、 体系都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底座上。 文明底座是西方的, 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必然唯西是从, 直接导致了对中国文明的贬低, 对中国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 形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垮塌, 走上了自毁长城之歧途。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首先要 “ 重塑文明观”, 重塑文明观则必须 “ 重写文明史”, 再从文明底座上建构哲学、 史学、 医学、 科学技术等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重获各学科知识体系本来的 “ 话语权”, 向世界呈现 “ 理论中的中国” “ 创新中的中国” “ 文明中的中国”, 建构自立自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4(2):5-20.
摘要:中国自古便有完整的哲学体系、 文论体系、 史学体系、 艺术体系、 教育体系、 医学体系、 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然而, 中国原有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当代基本上不被承认。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文明观, 文明观是基础, 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底座。 近现代以来支撑各学科知识生产的标准、内涵、 体系都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底座上。 文明底座是西方的, 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必然唯西是从, 直接导致了对中国文明的贬低, 对中国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 形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垮塌, 走上了自毁长城之歧途。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首先要 “ 重塑文明观”, 重塑文明观则必须 “ 重写文明史”, 再从文明底座上建构哲学、 史学、 医学、 科学技术等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重获各学科知识体系本来的 “ 话语权”, 向世界呈现 “ 理论中的中国” “ 创新中的中国” “ 文明中的中国”, 建构自立自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4(2):21-29.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 “ 艺术史” 首先产生于欧洲, 其艺术史观念与写作范式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 西方中心主义” 色彩。 随着西方学术话语的全球化扩张, 西方中心主义作为 “ 艺术史书写的话语幽灵” 一直或明或暗地支配着世界各国的艺术史书写。 无论是 “ 艺术史” “ 欧洲艺术史” “ 世界艺术史” 还是 “ 全球艺术史”, 艺术史书写术语的翻新固然体现了世界各国艺术史学者对 “ 人类艺术通史” 书写的憧憬与努力,但并没有改变现有艺术史书写作为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实践的客观事实。 从 “ 不完整的艺术史” “ 不平等的艺术史” 到 “ 不真实的艺术史”, 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幽灵让东方艺术反复辗转于 “ 缺席的东方” “ 替补的东方” 和 “ 易容的东方” 三种大同小异的失语状态。 要完成世界艺术史的重写与重构, 必须从驱逐西方中心主义 “ 话语幽灵” 开始。
2024(2):21-29.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 “ 艺术史” 首先产生于欧洲, 其艺术史观念与写作范式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 西方中心主义” 色彩。 随着西方学术话语的全球化扩张, 西方中心主义作为 “ 艺术史书写的话语幽灵” 一直或明或暗地支配着世界各国的艺术史书写。 无论是 “ 艺术史” “ 欧洲艺术史” “ 世界艺术史” 还是 “ 全球艺术史”, 艺术史书写术语的翻新固然体现了世界各国艺术史学者对 “ 人类艺术通史” 书写的憧憬与努力,但并没有改变现有艺术史书写作为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实践的客观事实。 从 “ 不完整的艺术史” “ 不平等的艺术史” 到 “ 不真实的艺术史”, 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幽灵让东方艺术反复辗转于 “ 缺席的东方” “ 替补的东方” 和 “ 易容的东方” 三种大同小异的失语状态。 要完成世界艺术史的重写与重构, 必须从驱逐西方中心主义 “ 话语幽灵” 开始。
2024(2):30-37.
摘要:中国法律史学属法学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 承担着为中国法学提供自主经验和原创性知识的重任, 决定着中国法学的民族性问题。 然而, 由于知识类型的差异以及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中国法律史学地位极为边缘, 故而, 提升、 改变中国法律史学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必须处理好两个学术议题: 一是何谓 “ 中国传统法律”, 二是怎样评价 “ 近现代中国的法律转型”。 就研究方法而言, 必须正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三种差异极大的法律体系和法学知识, 即中国传统的法律规范和法学知识, 清末民初传入中国的西方近现代法律规范和法学知识, 根据地政权创建的法律规范和法学知识。 这些分属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 不同性质的法制, 有的是民族性及民族精神的体现, 有的体现了现代法学学科的专业属性, 有的则是理解中国当下法治实践的独特视角, 都是研究中国法律史不可或缺的知识前提和历史维度, 都与当下中国的法治实践, 即法治中国建设有着明显的历史渊源。 任何对中国传统法律和近代法律转型的研究都不能对它们视而不见。
2024(2):30-37.
摘要:中国法律史学属法学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 承担着为中国法学提供自主经验和原创性知识的重任, 决定着中国法学的民族性问题。 然而, 由于知识类型的差异以及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中国法律史学地位极为边缘, 故而, 提升、 改变中国法律史学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必须处理好两个学术议题: 一是何谓 “ 中国传统法律”, 二是怎样评价 “ 近现代中国的法律转型”。 就研究方法而言, 必须正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三种差异极大的法律体系和法学知识, 即中国传统的法律规范和法学知识, 清末民初传入中国的西方近现代法律规范和法学知识, 根据地政权创建的法律规范和法学知识。 这些分属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 不同性质的法制, 有的是民族性及民族精神的体现, 有的体现了现代法学学科的专业属性, 有的则是理解中国当下法治实践的独特视角, 都是研究中国法律史不可或缺的知识前提和历史维度, 都与当下中国的法治实践, 即法治中国建设有着明显的历史渊源。 任何对中国传统法律和近代法律转型的研究都不能对它们视而不见。
2024(2):38-46.
摘要:通过思想史的考察, 可以揭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和 《巴黎手稿》 中存在重要差异。 由于其批判尺度的变化, 这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方法的肯定和改造奠定了思想地基。 以至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做了新唯物主义改造和科学应用。 由此,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存在理论上的限度, 但正是对这种限度的自觉肯认为马克思建构科学的政治经济体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照。
2024(2):38-46.
摘要:通过思想史的考察, 可以揭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和 《巴黎手稿》 中存在重要差异。 由于其批判尺度的变化, 这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方法的肯定和改造奠定了思想地基。 以至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做了新唯物主义改造和科学应用。 由此,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存在理论上的限度, 但正是对这种限度的自觉肯认为马克思建构科学的政治经济体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照。
2024(2):47-54.
摘要:马克思依据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内涵, 从生存论、 方法论和论证方式三重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进行了批判。 在生存论上, 马克思揭示黑格尔辩证法以形式批判性遮蔽现实活动非批判性的实质, 驳斥其主客体未经现实批判就达至 “ 绝对统一” 的虚假形式。 在方法论上, 马克思在分析黑格尔实现主客体统一所依托的 “中介” 时, 批判其肆意移用 “自我意识” 代替劳动发挥 “ 中介” 作用而导致的逻辑断裂。 在论证方式上, 马克思通过审视黑格尔将 “ 自我意识” 的辩证运动直接沿用到剖析现实社会总体性的运思逻辑, 批驳其基于概念展开 “先验思索” 的叙述结构。 马克思在三重意义上对黑格尔的批判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超脱于现实根基、 沉浸于思辨逻辑的局限, 彰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的理论旨趣和现实关怀。
2024(2):47-54.
摘要:马克思依据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内涵, 从生存论、 方法论和论证方式三重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进行了批判。 在生存论上, 马克思揭示黑格尔辩证法以形式批判性遮蔽现实活动非批判性的实质, 驳斥其主客体未经现实批判就达至 “ 绝对统一” 的虚假形式。 在方法论上, 马克思在分析黑格尔实现主客体统一所依托的 “中介” 时, 批判其肆意移用 “自我意识” 代替劳动发挥 “ 中介” 作用而导致的逻辑断裂。 在论证方式上, 马克思通过审视黑格尔将 “ 自我意识” 的辩证运动直接沿用到剖析现实社会总体性的运思逻辑, 批驳其基于概念展开 “先验思索” 的叙述结构。 马克思在三重意义上对黑格尔的批判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超脱于现实根基、 沉浸于思辨逻辑的局限, 彰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的理论旨趣和现实关怀。
2024(2):55-62.
摘要:在人口形势发生重要转折性变化之际, 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人口素质, 以 “ 提质” 替代“ 增量”, 以 “ 人才” 替代 “ 人力”, 充分发挥凝结在人口自身的素质要素的作用, 使更多民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享受高品质生活。 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口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人口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依存制约以及人口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适应, 还体现在代际间的传承永续。 年龄结构失衡是当前人口非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 应聚焦结构失衡, 弥补制约人口均衡发展的短板; 同时充分发挥作为人口结构中坚力量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作用, 通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以及推动人口均衡分布,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4(2):55-62.
摘要:在人口形势发生重要转折性变化之际, 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人口素质, 以 “ 提质” 替代“ 增量”, 以 “ 人才” 替代 “ 人力”, 充分发挥凝结在人口自身的素质要素的作用, 使更多民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享受高品质生活。 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口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人口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依存制约以及人口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适应, 还体现在代际间的传承永续。 年龄结构失衡是当前人口非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 应聚焦结构失衡, 弥补制约人口均衡发展的短板; 同时充分发挥作为人口结构中坚力量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作用, 通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以及推动人口均衡分布,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4(2):63-79.
摘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采用 2006—2020 年 16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测度成渝城市群 16 个城市在 2006—2020 年间的空间网络联系度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和网络外部效应, 发现: ( 1) 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可促进本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但将在周边形成 “ 集聚阴影”, 产生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网络负外部效应。 (2) 成渝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成都市、 重庆市双核心城市以及绵阳市、 宜宾市和泸州市三个副中心城市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产生促进作用。 随着行政级别的提升, 城市网络联系逐渐由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负外部效应转变为促进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正外部效应。 (3) 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呈现先负后正, 最后趋于收敛的倒 S 型, 且在 0- 100 公里的范围内形成 “ 集聚阴影”, 150-200 公里范围内为城市网络联系发挥正外部效应的最优半径。 (4) 科技创新和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城市空间网络联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渠道。
2024(2):63-79.
摘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采用 2006—2020 年 16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测度成渝城市群 16 个城市在 2006—2020 年间的空间网络联系度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和网络外部效应, 发现: ( 1) 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可促进本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但将在周边形成 “ 集聚阴影”, 产生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网络负外部效应。 (2) 成渝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成都市、 重庆市双核心城市以及绵阳市、 宜宾市和泸州市三个副中心城市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产生促进作用。 随着行政级别的提升, 城市网络联系逐渐由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负外部效应转变为促进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正外部效应。 (3) 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呈现先负后正, 最后趋于收敛的倒 S 型, 且在 0- 100 公里的范围内形成 “ 集聚阴影”, 150-200 公里范围内为城市网络联系发挥正外部效应的最优半径。 (4) 科技创新和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城市空间网络联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渠道。
2024(2):80-98.
摘要:民国时期哥老会研究的重要论著大概可以划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索隐派, 就是从传说和神话故事后面去寻找隐藏的历史; 第二种是史料派, 也就是从档案乃至其他文献中间去寻找蛛丝马迹。 其实两者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即洪门早期的这些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完全没有历史资料可以佐证。 实际上利用民国时期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所提供的资料和研究, 从哥老会的革命叙事、 民族主义叙事、 会党成员的自我形象塑造、哥老会叙事的索引派和史料派等若干方面, 可以进一步地理解哥老会的起源问题。 这些故事的讲述, 证明了在哥老会的故事中, 有着大量霍布斯鲍姆概念中的 “ 传统的发明”, 但是历史显然成为他们身份认同和维系紧密关系的纽带。 就这样, 他们讲述的故事有多少依据固然重要, 但是他们为什么要那样讲述自己的历史, 却更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索的问题。
2024(2):80-98.
摘要:民国时期哥老会研究的重要论著大概可以划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索隐派, 就是从传说和神话故事后面去寻找隐藏的历史; 第二种是史料派, 也就是从档案乃至其他文献中间去寻找蛛丝马迹。 其实两者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即洪门早期的这些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完全没有历史资料可以佐证。 实际上利用民国时期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所提供的资料和研究, 从哥老会的革命叙事、 民族主义叙事、 会党成员的自我形象塑造、哥老会叙事的索引派和史料派等若干方面, 可以进一步地理解哥老会的起源问题。 这些故事的讲述, 证明了在哥老会的故事中, 有着大量霍布斯鲍姆概念中的 “ 传统的发明”, 但是历史显然成为他们身份认同和维系紧密关系的纽带。 就这样, 他们讲述的故事有多少依据固然重要, 但是他们为什么要那样讲述自己的历史, 却更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索的问题。
2024(2):99-107.
摘要:春秋早期的邓曼, 堪称 “ 中国第一女哲”。 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 “ 天人之际” 关系的思想系统, 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想首创: 一是 “ 天道” 概念 ( 天帝显示的必然法则); 二是 “ 天不假易” 命题 ( 天帝绝不宽容傲慢轻率之人); 三是 “ 天道盈荡” 命题 ( 事物发展到满盈状态时, 就会动荡不安, 这是天帝确定的必然法则)。 此外, 她特别表述了以 “ 德” “ 信” “ 刑” 为核心范畴的政治哲学思想, 并以形上的天帝信仰来为这种形下的政治哲学奠基, 意味着人对天的一种应有态度———必须敬畏天命以尽人事。
2024(2):99-107.
摘要:春秋早期的邓曼, 堪称 “ 中国第一女哲”。 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 “ 天人之际” 关系的思想系统, 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想首创: 一是 “ 天道” 概念 ( 天帝显示的必然法则); 二是 “ 天不假易” 命题 ( 天帝绝不宽容傲慢轻率之人); 三是 “ 天道盈荡” 命题 ( 事物发展到满盈状态时, 就会动荡不安, 这是天帝确定的必然法则)。 此外, 她特别表述了以 “ 德” “ 信” “ 刑” 为核心范畴的政治哲学思想, 并以形上的天帝信仰来为这种形下的政治哲学奠基, 意味着人对天的一种应有态度———必须敬畏天命以尽人事。
2024(2):108-114.
摘要:为建构儒家崇拜谱系, 《荀子·儒效》 在历代先王中寻找资源, 塑造 “ 大儒” 偶像, 以曾经的圣君为最好的取法对象, 以礼义为儒者最高的学术追求。 其对战国时期儒之流品 “ 雅儒” “ 俗儒” 基本现状的记载, 反衬出 “ 大儒” 的超越性———真正能够践行仁道理想的, 唯有 “ 大儒”。 大儒 “ 法后王”, 既遵从后王之道, 又效法先王之功, “ 以今持古”; 既立足当下, 又敢于对现实加以改造。 如此 “ 大儒之效” 显然难以达到, “ 非圣人莫之能为”。 即便是孔子, 因为其只有立言、 立德而无立功, 就被排除在事功大儒的崇拜系统之外。 而把天子、 三公归为 “ 大儒”, 则有利于为儒家培养后备力量, 推进儒家队伍官僚化、 官僚队伍儒家化, 在理论上为后世官学一体、 道统涵摄政统奠基。
2024(2):108-114.
摘要:为建构儒家崇拜谱系, 《荀子·儒效》 在历代先王中寻找资源, 塑造 “ 大儒” 偶像, 以曾经的圣君为最好的取法对象, 以礼义为儒者最高的学术追求。 其对战国时期儒之流品 “ 雅儒” “ 俗儒” 基本现状的记载, 反衬出 “ 大儒” 的超越性———真正能够践行仁道理想的, 唯有 “ 大儒”。 大儒 “ 法后王”, 既遵从后王之道, 又效法先王之功, “ 以今持古”; 既立足当下, 又敢于对现实加以改造。 如此 “ 大儒之效” 显然难以达到, “ 非圣人莫之能为”。 即便是孔子, 因为其只有立言、 立德而无立功, 就被排除在事功大儒的崇拜系统之外。 而把天子、 三公归为 “ 大儒”, 则有利于为儒家培养后备力量, 推进儒家队伍官僚化、 官僚队伍儒家化, 在理论上为后世官学一体、 道统涵摄政统奠基。
2024(2):115-126.
摘要:荀子 “ 帝王之术” 意指 “ 圣王” 主导的按照蕴涵权力与利益因素的政治逻辑来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策略。 荀子的 “ 帝王之术” 奠基于性恶论, 关涉复杂的政治生活, 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儒学特质。首先, 荀子 “ 帝王之术” 的主体 “ 圣王” 凸显了一种强烈的具有政治现实主义色彩的 “ 政治家” 立场, 绝非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家形象。 其次, 荀子 “ 帝王之术” 谋求治国能力的提升, 强调 “ 圣王” 必须具备政治思维, 懂得以利害眼光来分析政治生活并懂得如何利用手中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具有根据客观事实准确判断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杀伐决断能力以及高明的领导和掌控能力。 最后, 荀子的 “ 帝王之术” 落脚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 圣王” 应始终重视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地位, 并努力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以实现国家富强。 荀子 “ 帝王之术” 就是依托 “ 圣王” 以 “ 政治” 的方式来实现帝王之业, 既体现了荀子政治儒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儒学。
2024(2):115-126.
摘要:荀子 “ 帝王之术” 意指 “ 圣王” 主导的按照蕴涵权力与利益因素的政治逻辑来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策略。 荀子的 “ 帝王之术” 奠基于性恶论, 关涉复杂的政治生活, 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儒学特质。首先, 荀子 “ 帝王之术” 的主体 “ 圣王” 凸显了一种强烈的具有政治现实主义色彩的 “ 政治家” 立场, 绝非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家形象。 其次, 荀子 “ 帝王之术” 谋求治国能力的提升, 强调 “ 圣王” 必须具备政治思维, 懂得以利害眼光来分析政治生活并懂得如何利用手中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具有根据客观事实准确判断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杀伐决断能力以及高明的领导和掌控能力。 最后, 荀子的 “ 帝王之术” 落脚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 圣王” 应始终重视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地位, 并努力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以实现国家富强。 荀子 “ 帝王之术” 就是依托 “ 圣王” 以 “ 政治” 的方式来实现帝王之业, 既体现了荀子政治儒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儒学。
2024(2):127-139.
摘要:关于文学与地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权威理论是 “ 江山之助”。 但从中唐到清末, 也存在 “ 人助江山” “ 文助江山” 之说, 宋人对文学塑造地域的重要作用有更自觉的认识, 苏轼的作品就是 “ 文助江山” 说的典型例证。 他形塑、 创造了宋代的许多地方, 描绘地理特征, 建构地方形象, 造就观念空间, 投射心理结构, 捍卫多元化和包容性, 体现出宋朝历史过程的空间维度以及历史在空间中的嵌入方式, 宋朝山川藉此永存。 透过苏轼的地理感知和地理表达, 读者看到一个空间化、 在地化、 去中心化的宋朝。 江山助文, 文亦助江山, 帮助促成地理的人文化。 文学创作是一种表达感知、 塑造形象、 留存记忆、 建构意义的超越性行动, 比地理的生命更长久, 纵使陵谷变迁, 文学也能通过记忆和想象令江山不朽, 并创造新的胜迹。 “ 文助江山” 说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别样特色和成就。
2024(2):127-139.
摘要:关于文学与地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权威理论是 “ 江山之助”。 但从中唐到清末, 也存在 “ 人助江山” “ 文助江山” 之说, 宋人对文学塑造地域的重要作用有更自觉的认识, 苏轼的作品就是 “ 文助江山” 说的典型例证。 他形塑、 创造了宋代的许多地方, 描绘地理特征, 建构地方形象, 造就观念空间, 投射心理结构, 捍卫多元化和包容性, 体现出宋朝历史过程的空间维度以及历史在空间中的嵌入方式, 宋朝山川藉此永存。 透过苏轼的地理感知和地理表达, 读者看到一个空间化、 在地化、 去中心化的宋朝。 江山助文, 文亦助江山, 帮助促成地理的人文化。 文学创作是一种表达感知、 塑造形象、 留存记忆、 建构意义的超越性行动, 比地理的生命更长久, 纵使陵谷变迁, 文学也能通过记忆和想象令江山不朽, 并创造新的胜迹。 “ 文助江山” 说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别样特色和成就。
2024(2):140-151.
摘要: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 《子夜》 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 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 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 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是因中原大战影响交通而无法打开销路, 在金融掣肘资金的情况下被迫出顶; 裕华丝厂并非海外销路不畅, 而是工人罢工影响生产, 耽误其完成既有订单从而影响其获利。 《子夜》 通过吴荪甫在三条不同战线上的成败所写的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乃是实业凋敝金融发达的怪象。 小说以实业家最终买办化的结局, 质疑了所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性, 并以大量笔墨描绘了比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为直接的国内问题。 在经济史视角下重读 《子夜》 等社会剖析小说, 不应把小说当成史料证据来剖析经济史, 而应从中发掘茅盾、 瞿秋白等不同左翼知识分子观察经济社会时复杂的精神演变历程。
2024(2):140-151.
摘要: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 《子夜》 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 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 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 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是因中原大战影响交通而无法打开销路, 在金融掣肘资金的情况下被迫出顶; 裕华丝厂并非海外销路不畅, 而是工人罢工影响生产, 耽误其完成既有订单从而影响其获利。 《子夜》 通过吴荪甫在三条不同战线上的成败所写的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乃是实业凋敝金融发达的怪象。 小说以实业家最终买办化的结局, 质疑了所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性, 并以大量笔墨描绘了比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为直接的国内问题。 在经济史视角下重读 《子夜》 等社会剖析小说, 不应把小说当成史料证据来剖析经济史, 而应从中发掘茅盾、 瞿秋白等不同左翼知识分子观察经济社会时复杂的精神演变历程。
2024(2):152-160.
摘要:“ 正名” 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 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 佛经翻译中的 “ 正名”, 以出世救赎为主旨, 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 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 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 译人所悟之法、 译主个人语言习惯以及译场众僧文义之勘定等诸多问题, 大致可从经名译名、 翻译名义及其所涉佛法智慧和名相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 经名译名的确立, 旨在明确新出经文在内容上的完备性, 以儒家思想中的 “ 名实相当” 为原则去强调 “ 正法” 是有本可依的佛祖圣言。翻译名义的斟酌包括创造新的指称或故意隐去译经僧不想彰显的内容, 旨在消除 “ 异言”, 在汉地重新建构佛典原文的 “ 正法”。 佛经翻译中的 “ 正名” 问题, 表面上是因梵、 胡、 汉不同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策略论争, 实则是译经僧在译经过程中寻求和建构 “ 正法” 的历史。 在佛经汉译过程中, “ 正法” 和 “ 异言” 之间存在博弈, 这一方面昭示了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在汉地发生和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揭示了儒、 释、 道等不同思想在汉地经由语言转换实现的会通和调和。
2024(2):152-160.
摘要:“ 正名” 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 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 佛经翻译中的 “ 正名”, 以出世救赎为主旨, 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 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 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 译人所悟之法、 译主个人语言习惯以及译场众僧文义之勘定等诸多问题, 大致可从经名译名、 翻译名义及其所涉佛法智慧和名相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 经名译名的确立, 旨在明确新出经文在内容上的完备性, 以儒家思想中的 “ 名实相当” 为原则去强调 “ 正法” 是有本可依的佛祖圣言。翻译名义的斟酌包括创造新的指称或故意隐去译经僧不想彰显的内容, 旨在消除 “ 异言”, 在汉地重新建构佛典原文的 “ 正法”。 佛经翻译中的 “ 正名” 问题, 表面上是因梵、 胡、 汉不同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策略论争, 实则是译经僧在译经过程中寻求和建构 “ 正法” 的历史。 在佛经汉译过程中, “ 正法” 和 “ 异言” 之间存在博弈, 这一方面昭示了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在汉地发生和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揭示了儒、 释、 道等不同思想在汉地经由语言转换实现的会通和调和。
2024(2):161-172.
摘要:清代健讼之风加剧, 贱讼与健讼成为州县诉讼的矛盾性结构。 该诉讼结构受高调的儒家意识形态支配, 私人利益在官场话语中缺乏应有地位, 为维持私人利益而启动的诉讼容易失去正当性。 首先, 在官方表达中, 出色官员总是比法制和组织机制重要, 似乎只要 “ 得人”, 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其次, 受州县官过度集权的影响, “ 一人政府” 模式下正印官无力及时审结大量案件; 再次, 受 “ 薄赋敛” 的财税政策支配, 州县衙门长期缺乏足够司法经费, 无力应对诉讼量暴增的局面。 官方对民众健讼之风的压制成为案件尘积困境下的贱讼策略。 但官员对健讼之道德评判掩盖制度僵化的缺陷, 制度之反思、 调整与优化缺乏动力, 州县诉讼的对立结构持续存在并日益恶化。
2024(2):161-172.
摘要:清代健讼之风加剧, 贱讼与健讼成为州县诉讼的矛盾性结构。 该诉讼结构受高调的儒家意识形态支配, 私人利益在官场话语中缺乏应有地位, 为维持私人利益而启动的诉讼容易失去正当性。 首先, 在官方表达中, 出色官员总是比法制和组织机制重要, 似乎只要 “ 得人”, 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其次, 受州县官过度集权的影响, “ 一人政府” 模式下正印官无力及时审结大量案件; 再次, 受 “ 薄赋敛” 的财税政策支配, 州县衙门长期缺乏足够司法经费, 无力应对诉讼量暴增的局面。 官方对民众健讼之风的压制成为案件尘积困境下的贱讼策略。 但官员对健讼之道德评判掩盖制度僵化的缺陷, 制度之反思、 调整与优化缺乏动力, 州县诉讼的对立结构持续存在并日益恶化。
2024(2):173-181.
摘要:清代 “ 收充警迹” 制度源自元、 明两朝, 出发点在于解决刺字刑碍人向善问题, 核心措施包括纳入册籍与以盗捕盗。 清初实践延续了明代警迹制度双轨制的做法, 贼犯可以通过改过或者获盗的方式除籍、 起字。 伴随相关条例的纂修, 至道光年间, 清廷确立了改过同时获盗的单轨制方案, 大大提高了盗贼“ 起除刺字” 的门槛。 但条例的确立未能杜绝实践中双轨制的适用, 反映了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影响, 也展现了地方刑罚执行的多元面向。 收充警迹的缺陷与弊端, 伴随刺字刑的衰落愈加严重, 最终反而导致了 “ 自新无路” 的局面。 伴随旧有刑罚的失灵, 地方实用主义与治理导向进一步加剧了刑罚地方化与重刑化, 但单纯对旧有刑罚的强化策略不过是饮鸩止渴, 只有进行根本性变革, 重构旧有刑罚模式, 方能走出困局。
2024(2):173-181.
摘要:清代 “ 收充警迹” 制度源自元、 明两朝, 出发点在于解决刺字刑碍人向善问题, 核心措施包括纳入册籍与以盗捕盗。 清初实践延续了明代警迹制度双轨制的做法, 贼犯可以通过改过或者获盗的方式除籍、 起字。 伴随相关条例的纂修, 至道光年间, 清廷确立了改过同时获盗的单轨制方案, 大大提高了盗贼“ 起除刺字” 的门槛。 但条例的确立未能杜绝实践中双轨制的适用, 反映了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影响, 也展现了地方刑罚执行的多元面向。 收充警迹的缺陷与弊端, 伴随刺字刑的衰落愈加严重, 最终反而导致了 “ 自新无路” 的局面。 伴随旧有刑罚的失灵, 地方实用主义与治理导向进一步加剧了刑罚地方化与重刑化, 但单纯对旧有刑罚的强化策略不过是饮鸩止渴, 只有进行根本性变革, 重构旧有刑罚模式, 方能走出困局。
2024(2):182-193.
摘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被 “ 证认” 是立体透视一个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可靠视角。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但鲜有研究从中层视角, 将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放置于分析性意义上的 “ 治理体系” 框架中考察。 整合相关理论, 在 “ 治理体系” 层面, 结构、 机制、 功能这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结构是体系的关系表征, 设定治理体系运行的组织基础和行动框架, 机制揭示治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结构转化功能的方式, 功能体现结构寓于机制产生的结果并反哺结构和机制。 由此建构的“ 结构-机制-功能” 分析框架可以对 “( 中国) 国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 如何通过治理体系进行应对” 这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以促进我们理解中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常规化体系应对非常时期问题的能力或者制度优势, 也有助于丰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实践样本。
2024(2):182-193.
摘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被 “ 证认” 是立体透视一个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可靠视角。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但鲜有研究从中层视角, 将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放置于分析性意义上的 “ 治理体系” 框架中考察。 整合相关理论, 在 “ 治理体系” 层面, 结构、 机制、 功能这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结构是体系的关系表征, 设定治理体系运行的组织基础和行动框架, 机制揭示治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结构转化功能的方式, 功能体现结构寓于机制产生的结果并反哺结构和机制。 由此建构的“ 结构-机制-功能” 分析框架可以对 “( 中国) 国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 如何通过治理体系进行应对” 这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以促进我们理解中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常规化体系应对非常时期问题的能力或者制度优势, 也有助于丰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实践样本。
2024(2):194-205.
摘要:当今世界经贸秩序正经历复杂深刻变化, 有效解决国际商事纠纷已成为各国司法制度改革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关切, 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设置专门化的国际商事法庭参与全球经贸治理。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视域下, 国际商事法庭制度的功能定位应着眼于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回应性目的, 以及形塑国际经贸治理结构的建构性目的, 法庭因此呈现国际化与特色化的样貌。 相较之下, 中国国际商事法庭的既有定位过分偏重回应性目的, 运行制度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特色化成分未能充分彰显。 为此, 法庭应立足全球视野, 树立 “ 双重目的”, 凸显制度的普惠主义色彩, 致力于加强中国司法智慧的国际表达, 以期为全球经贸治理贡献力量。
2024(2):194-205.
摘要:当今世界经贸秩序正经历复杂深刻变化, 有效解决国际商事纠纷已成为各国司法制度改革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关切, 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设置专门化的国际商事法庭参与全球经贸治理。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视域下, 国际商事法庭制度的功能定位应着眼于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回应性目的, 以及形塑国际经贸治理结构的建构性目的, 法庭因此呈现国际化与特色化的样貌。 相较之下, 中国国际商事法庭的既有定位过分偏重回应性目的, 运行制度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特色化成分未能充分彰显。 为此, 法庭应立足全球视野, 树立 “ 双重目的”, 凸显制度的普惠主义色彩, 致力于加强中国司法智慧的国际表达, 以期为全球经贸治理贡献力量。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