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文明探源
    • 啯匪会匪: 哥老会起源的新思考

      2023(3):5-27.

      摘要 (2) HTML (0) PDF 1.43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秘密社会研究中, 学者几乎都认为哥老会是由啯噜演化而来。 但是从啯噜到哥老会的演 变轨迹, 很难建立起逻辑的和有说服力的联系。 在清朝的档案中, 啯噜和哥老会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 啯噜 被称为 “啯匪”, 从乾隆初期便已经存在了; 哥老会被称为 “会匪”, 在同治以后才开始流行。 把两者联系 在一起的学者, 应该说都是有一定的史料根据的, 这些史料主要来自清代官方或者官员对啯噜和哥老会的描 述, 但是几乎都是只言片语。 如此就认为哥老会来自啯噜, 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接受了清官方的一种对边缘 人群的话语表达。 而那些表达不一定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其在很大程度上是歧视、 愤恨、 污蔑的结果, 或者就是为镇压这些反叛者寻找理由。 由于对哥老会的镇压无力, 而且这个组织还有扩大的趋势, 因此污名 化或许是一种策略, 或者是利用道听途说的信息进行的武断的推测。

    • 文化传播、 萨满教 底层 与早期中国文化格局———童恩正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再思

      2023(3):28-39.

      摘要 (1) HTML (0) PDF 1.43 M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 童恩正注意到由东北至西南这一半月形地带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器时代 存在若干文化因素上的相似性, 提出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概念, 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现有考古资 料表明, 这一地带文化因素的相似性并非都是由文化传播导致, 萨满教 “底层” 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 而 “文化传播带” 的命名, 容易让人对这些共性出现的原因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建议将其命名为 “边地半 月形带” 或 “童恩正带”。 自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提出以来, 不断有学者在其基础上试图补充修正, 使 得我们越发清晰地认识到, 这一概念事实上与整个东亚大陆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格局及变迁密切相关。

    • >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重写文明史
    • 重写文明史: 为何重写, 如何重写? (笔谈)

      2023(3):40-64.

      摘要 (12) HTML (0) PDF 1.60 M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 “文明互鉴” 和 “文明探源” 发表重 要讲话。 在 2022 年 7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4 期 《求是》 杂志上, 习近平总书记以 《把中国文 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为题, 再次就 “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在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工 作中, 他强调: “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 互鉴、 对话、 包容的文明观, 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 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 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 阂,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 价值”。 本刊以四川大学 2035 先导计划 “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 首席专家曹顺庆建议开设 的 “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 栏目为基础, 以 “重写文明史” 为年度话题, 探讨为 “文明定 义” 提出中国方案的可能性。 文明定义以及所包含的文明观, 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文明史 书写, 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过 “世界文明史” “人类文明史” 的建构和书写, 为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认知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也为文明定义和文明观留下了偏见。 “重写 文明史” 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建构起代表中国立场的 “世界文明史” “人类文明史”, 而是 检讨已有文明史著中关于文明定义和文明观中存在的问题, 以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冲突、 文 明优越为目标, 邀请全世界学者共同参与, 通过中外理论家的不断 “对话”, 实现关于 “文 明观” 问题的新的共识。 本刊今年的第 1 期发表了 “重写文明史” 主题的三篇论文, 其中曹顺庆、 刘诗诗的 《重写文明史》、 欧洲科学院院士西奥·德汉的 《重写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学史: 由编撰 〈文 学: 世界史〉 引发的思考》 对于 “重写文明史”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案, 杨清的 《英美 “世界文明史” 编撰述评》 则对英美 “世界文明史” 书写的基本形态进行了梳理。 三篇论文 发表后, 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哈佛大学达姆罗什教授、 达拉斯德州大学顾明栋 教授、 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 浙江大学李思屈教授, 以及四川大 学张法、 金惠敏教授等学者踊跃撰文, 参与对此问题的讨论。 囿于篇幅和翻译进度, 本期笔 谈率先发表中文写作的成果, 后续将刊载哈佛大学达姆罗什等欧美学者的论文。 “重写文明史” 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学术问题, 其中涉及因 “文明” 问题而引发的各个 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重建, 在去除 “西方中心主义” 的同时探讨对于西方文明的接纳, 在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避免故步自封等, 这些问题在笔谈学者的精彩论述中均有涉及。 笔谈 以 “为何重写, 如何重写?” 为题, 一方面是对笔谈文章的问题化概述, 同时也是强化 “重 写文明史” 探讨的 “问题” 本位。 它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结构, 我们希望把文明观的讨论, 引入各个学科史的探讨, 例如 “重写文明观与重写世界文学史” “重写文明史与重写艺术 史” “重写文明史与重写中国文学批评史” 等等, 关于重写文明史的讨论也才刚刚开始, 重 塑文明观, 重写各个学科史, 必将有更加深入和热烈的探讨。

    •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推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

      2023(3):65-71.

      摘要 (0) HTML (0) PDF 1.20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业是国家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当今中国已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因素, 高质量推动产业现代化、 推动产业由大 变强,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建设产业强国有其规律性, 需 “见性、 因势、 循道、 厚德、 得法”。 中国诸 多重要产业在规模上位居世界前列, 但在质量效益与创新等方面尚需 “二次追赶”。 面对全球性竞争与变 革, 中国需 “因势”,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危机意识、 竞争意识; “见性”,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创新规律、 竞争规律; “循道、 厚德”, 围绕产业体系、 基础、 结构、 创新、 竞争力、 可持续、 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进行战 略部署; “得法”, 以更好的体制机制、 国内外环境来促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

    • 金融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3):72-80.

      摘要 (15) HTML (0) PDF 1.24 M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也是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包含 “共同” 和 “富裕”, “富裕” 是基础, “共同” 则指明了 “富裕” 的性质。 基于这两方面内容, 金融推进共同富裕 也存在两条路径。 一是 “做大蛋糕”, 即发挥金融的本质作用, 通过支持科技创新、 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以及发挥保险业的风险保障能力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 “分好蛋糕”, 即积极发 展普惠金融, 提高弱势群体的信贷和理财能力, 有效支持 “三农” 发展; 培育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 增加 中等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 发挥保险业财富分配和基础保障作用, 防止规模返贫, 改善资源分配不均现状。 未来, 金融应借助各项先进技术, 拓展服务通道, 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共同富裕。

    • 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政策转型

      2023(3):81-90.

      摘要 (14) HTML (0) PDF 1.25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高级形态。 进入新发展阶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超传统性的分化状态、 显著的扩散效应以及结构优化和 创新实力成为发展新引擎等新特征, 面临区域经济平衡约束、 动力制约及结构性制约三个方面的制约条件。 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发展路径及政策转型两方面推进, 在发展路径方面, 应培育区域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 构建新增长极、 创新发展战略、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政策转型方面, 应从数量 型区域经济政策调控转向质量效益型区域经济政策调控, 从区域经济增长极政策调控转向区域协调发展调 控, 从区域转移调控转向区域内生创新调控, 从区域需求管理调控转向区域绿色供求动态平衡调控, 从非均 衡区域经济政策转向区域均衡经济政策的调整。

    • >政治学研究
    • 抽签式选举: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实践模式及其理论价值

      2023(3):91-98.

      摘要 (0) HTML (0) PDF 1.24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代议民主体制的实践结果与原初价值之间出现脱节现象的背景下, 为了疗救民主体制, 理论 界围绕着抽签与选举的争论形成了两大阵营。 而论战双方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抽签与选举视为相互替代的工 具。 结合抽签与选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在将选举视为一个挑选过程、 抽签作为挑选工具的背景下, 以选民 和候选人的关系为标准, 可以区分出四种抽签制度的理想类型。 结合前期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 这四种类型 的抽签模式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中都有过实践。 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抽签实践, 既可以在理论上扩展抽签研 究的范围, 也对当代民主实践有重要启示意义。

    • 包容性选举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探索

      2023(3):99-108.

      摘要 (0) HTML (0) PDF 1.26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任何选举都有竞争, 但是以竞争为中心的竞争性选举, 并不是民主的全部, 民主还必须是包容 的。 竞争性选举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包容性, 但是对竞争的强调更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 包容性选举以包容为中心来容纳竞争, 注重民主的治理效能, 加强社会团结。 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 非常 接近于包容性选举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超额代表权、 开放提名权、 全额连记投票法和协商候选人等方面。

    • >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
    •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的思考

      2023(3):109-120.

      摘要 (23) HTML (0) PDF 1.29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其理论本质就是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 题, 按照原理论、 阶段论、 对策论的理论逻辑, 在调节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创 新。 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的构建, 可以首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中引 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进而刻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机制, 然后从产业经济、 空间经济、 开 放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经济等维度进行模型拓展, 最终将生产关系的调节落脚至对策层面的经济改革与经济治 理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的内容, 可以考虑由方法论、 发展阶段、 经济制度、 经济运行、 经济发展、 产业经济、 空间经济、 开放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 经济改革与经济治理等十个核心部 分构成。

    • 在“最好”与“最坏” 的状态之间———从近代政治哲学视野出发考察马克思的社会批判

      2023(3):121-128.

      摘要 (0) HTML (0) PDF 1.35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具有近代政治哲学史的深刻背景。 近代以来, 基于个体预设, 人们寻求 自保的努力会导致相互冲突的普遍战争状态。 为解决这一冲突, 就要建立国家, 但这又会导致个体与共同体 的矛盾。 为进一步消除这一矛盾, 以达成人是目的的要求, 人们最终要寻求某种自由状态。 于是, 这一内在 矛盾的发展就构成了一系列哲学家的思想线索。 而马克思通过对法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既指出了市民 社会所存在的普遍战争状态并揭示出其异化根源, 也反对超出社会之外通过国家等方式以实现自由。 因此, 在马克思那里, 人是目的这一理念体现为现实历史的辩证进程。 通过这一进程, 人类将最终获得解放。

    • >外国哲学研究
    • 客体化意向之综合充实的现象学特征

      2023(3):129-139.

      摘要 (0) HTML (0) PDF 1.30 M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意识行为可以区分为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 认识一个对象就是充实一个含义意向, 一个 意向得到充实, 就是这个含义意向与直观达到了一致或相合。 客体化行为是通过行为意向和含义充实之间的 充实综合而得以统一的。 客体化行为可区分为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 前者不是表述性行为, 后者则是; 符号 行为虽然有别于直观行为, 但可以某种方式合而为一从而构成相即性认识行为。 不同的意向特征总是与充实 相合的特征密切相关, 就客体化行为而言, 含义意向的充实与直观行为的充实更具有 “同一个” 的特征, 即任何一个通过直观意向而完成的对一个符号意向的充实都具有认同综合的特征; 每个意指行为把握到的同 一性或非同一性就是每个意指在一个认识中得到 “证实” 或 “反驳”。 认识都是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相即的 复合行为, 即充实统一的行为。 无语词认识具有独特的动词认识和行为充实特征, 是一个意指性表述的联 想, 表述的单纯含义组元还处于潜能状态, 没有化为现时性的语词表述, 无语词认识就是含义意向的充实, 只是这里的含义意向在现象学上已经摆脱了从属于它们的符号内容。

    • 西塞罗人民共和 思想的哲学考察及其意义研究

      2023(3):140-148.

      摘要 (0) HTML (0) PDF 1.27 M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继承和批判古希腊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古罗马 “王制” 和 “共和” 的发展历史, 西塞罗提出了一套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 以正义观念为原则, 以基于权利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 共同体为内容, 以 “混合制” 政治制度为形式的 “人民” 至上 “共和” 思想, 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构建一个 真正理想的 “共和国”,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西方政治哲学从传统转变到现代的复杂发展过程 中, 西塞罗的 “人民” “共和” 思想对后来基督教神正论的产生和近代的社会契约论等政治哲学理论的提 出, 乃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 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然, 西塞罗的政治哲学思想并非完美无缺, 其 对于 “理想” 社会的追求, 多少带有 “乌托邦” 的性质, 如对为什么 “混合制” 是最好的, 它是如何可能 的? “人民” 的内涵外延是什么? “人民” 至上需要什么限制条件等关键问题缺少有效论证等。 这些正是后 来者应加强研究的。

    • 偏斜、 自发性与偶然性: 自由意志的自然主义解释

      2023(3):149-157.

      摘要 (1) HTML (0) PDF 1.27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古罗马哲学长诗 《物性论》 的宇宙里, 偏斜不仅是原子最本质的属性, 也是人类自由意志 在物质结构最深处的理据。 原子在水平方向的自发偏斜打破了垂直下坠的 “自然” 运动和卢克莱修所称的 “命运的法则”。 但偏斜是否直接产生了自由意志, 当代学界对此有争议。 此外, 偏斜的自发性是否必然意 味着偶然性, 偶然性是否必然导致宇宙无法形成秩序, 人类难以拥有自由意志, 也是学者激烈争论的话题。 事实上, 至少在 《物性论》 的体系里, 自发性是对决定论的反叛, 它并非必然引向偶然性, 因为自发地遵 从自然法则是完全可能的, 但自发性可以保护偶然性。 偶然性并非负面因素: 作为创生法则, 它为宇宙的丰 富性负责; 作为人内在的特性, 它实现了个体阐释、 选择和行动的不可预测, 从而确保了自由意志。 卢克莱 修和伊壁鸠鲁哲学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证在西方古典传统中独树一帜, 也最具自洽性。

    • >文学研究
    • 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 ———以俄罗斯文学的呈现及俄罗斯学者的阐释为检视点

      2023(3):158-169.

      摘要 (0) HTML (0) PDF 1.44 M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探讨民族认同方面, 中外学者诸如梁启超、 鲁迅、 玛格丽特·米德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 人的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 在研究方法上, 德·利哈乔夫和特蒂安娜·尤赖斯等把文学作为研究 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路径, 也为我们通过文学文本及其相关阐释文本研究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针对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 深入考察 《往年纪事》、 古代罗斯的文学作品, 以及 18 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文学家 特列佳科夫斯基、 康捷米尔、 罗蒙诺索夫、 叶卡捷琳娜二世和赫拉斯科夫等的作品, 可以勾画出俄罗斯人民 族认同的基本面相———种族辨认、 宗教认同和英雄崇拜。 普希金、 丘特切夫、 梅列日科夫斯基、 勃洛克、 阿·托尔斯泰和阿·格列鲍涅夫等文学家, 利哈乔夫、 Ф. Б. 乌斯宾斯基等学者对这些方面做了层累式的 后续增益。 这表明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态, 随着时间其在文学中的演进也呈现更为丰厚, 也更为清晰的面貌。

    • 释家别集的编纂、 刊刻与流播述论

      2023(3):170-181.

      摘要 (0) HTML (0) PDF 1.29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别集” 是按一定的体例将最能反映一个作者 “辞章” “才情” 而非 “学问” “经术” 的文献 汇编在一起的书籍。 从形态上看, 释家别集与文人别集并无明显差别, 同样是指汇编释子个人所撰且最能反 映其辞章和才情的文献的书籍, 集中体现了古代释子能诗善文的传统。 然而, 由于佛门每薄诗文为 “小道” “外学”, “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 的宗旨犹如 “紧箍咒” 紧缚于释子头上, 因此, 诗文僧对待己作普遍持轻 慢态度, 常随得随弃, 甚至主动焚毁。 他们的诗文集多由门徒、 法友、 信众编纂而成, “编” “校” “改” “删” 的现象颇为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创作和编纂的分离。 释家别集主要由经坊、 书肆刊刻, 流传于 丛林和文人圈, 影响有限。 不过, 随着佛教广泛弘传, 很多释家别集流播到边陲和异域, 不断被传钞、 刊 刻。 研讨释家别集的编纂、 刊刻和流播, 可以引发很多有趣的论题, 特别是考察它们由 “稿本” 到 “定本” 的过程, 对我们重新评估释子的总体诗文创作或有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 六笙诗 与古 《诗》 文本

      2023(3):182-189.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诗经》 “六笙诗” 因 “有其义而无其辞”, 引发了古今无数的讨论。 它的篇次莫定, 前后不 合, 难以融入 《诗》 的辞章编排系统。 特别是由它引起 《诗》 文本编排的变更, 所谓由毛公 “推改什首”, 造成了 《诗》 的 “非孔子之旧”, 多与史实不合。 这在出土文献海昏侯 《诗》、 汉 《熹平石经》 与毛 《诗》 互证中得到充分证明, 并在 《诗》 文本的学术源流与汉代 《诗》 学研究中获得有力支持。 “孔子之旧” 就只 有 “三百五篇, 遭秦而全” 的 《诗》 文本, 四家皆无异义。 郑玄相关解说的存亡、 缘由自相矛盾, 反映的 只是其笺 《诗》 所见与注 《礼》 所用乃不同的另一个 《毛诗》 文本。 其中的 “六笙诗” 序, 不过是其时的 《毛诗》 学者将 《乡饮酒》 《燕礼》 中用乐的 《小雅》 的 《南陔》 等 6 篇编排到 《诗》 文本中的新变现象, 而不能说是代表 “孔子之旧” 的古 《诗》 文本。 不包括 “六笙诗”, 才是 “孔子之旧” 三百五篇古 《诗》 文本的实际篇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