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
    •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时代意蕴与实践取向

      2023(2):5-12.

      摘要 (24) HTML (0) PDF 1.34 M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刻认识与把握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这一重大命题, 首先要有效破题。 破解这 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与实践取向, 聚焦新时代、 新问题、 新矛盾、 新要 求; 必须结合全面从严治党、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来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 “第二个答案” 的当代意蕴, 根据 “四自” 基本内涵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 求; 必须深刻认识两种性质、 两种类型的社会革命, 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新要求来 深刻认识社会革命的当代意蕴; 必须从 “改造主体世界与改造客体世界” 基本逻辑出发, 以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 党的事业相统一为基本分析范式, 深刻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当代意蕴、 现实要 求与实践机制。

    •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

      2023(2):13-20.

      摘要 (0) HTML (0) PDF 1.32 M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所谓历史主动, 是指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觉的使命意识, 以高度的主体能动性把握历史规律, 在 准确判断、 分析主要矛盾, 明确认知、 理解时代课题, 积极应对、 化解风险挑战, 主动利用、 创造历史机遇 中顺应历史大势, 引领时代大潮, 从而更好推进自身使命的承担与实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 强调历史 主动, 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使命承担的价值主动、 问题导向的意识 主动、 把握规律的理论主动、 谋篇布局的规划主动、 贯彻落实的实践主动这五个环节构成一个逐步递进、 环 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得以全方面地立体地呈现。

    • 《资本论》 的历史哲学意蕴

      2023(2):21-29.

      摘要 (18) HTML (0) PDF 1.36 M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是历史哲学领域中的旗帜性人物。 在对以 “永恒论” 为基调的 “一般历史哲学” 的 “批判性拒绝” 中, 马克思推出了以 “发展论” 为核心的 “批判的历史哲学”。 在 《资本论》 中, 马克思遵 循了哲学服务历史的基本取向, 并沿着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稳步推进了他的 “历史之思”: 一是依托于唯物 史观的分析范式, 深入物质生产领域探掘了历史的本质与规律, 二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武器切近现代工商 业实践格局, 洞悉了资本主义的前景和命运。 据此而论,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竭力探掘社会历史的根源 并展开对资本主导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文化道德机制的实质性批判, 确证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 以人类解放 为核心的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的历史哲学运思路向。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就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历史性批 判, 它在回应 “时代之问” 中完成了关于人类 “历史之谜” 的哲学思考。 这种历史哲学以 “世界历史” 为 基本定向, 以 “人类社会” 为立脚点, 实现了对 “当代的自我阐明”, 开辟了历史哲学的新境界和开启了人 类文明的新方向。

    • >鲁迅研究
    • 带了镣铐的进军”:且介亭杂文” 的生成与艺术特征

      2023(2):30-37.

      摘要 (2) HTML (0) PDF 1.33 M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迅以 “且介亭杂文” 命名自己 1934—1936 年间的杂文, 强调此间写作与 “周围的情形” 的密切关联。 鲁迅用 “且介亭” 为题强调半租界的环境, 不仅强调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上的杂糅与交叉, 更强调资本市场与专制政府的合谋, 尤其是其联手对革命文学进行的压制。 在这样的压迫下, 鲁迅的反抗 也就具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 如何在 “且介亭” 中想方设法写出诗史般的杂文并使之与读者见 面, 如何 “带着镣铐进军” , 是鲁迅彼时最重要的任务。 换句话说, “且介亭杂文” 本身就是鲁迅在这一 阶段反抗和突破文网的成果, 它们既是 “且介亭” 处境的体现, 也是这一处境的产物, 因而独具一种特 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特征。 “且介亭杂文” 一方面是 “含胡” 的, 以迂回、 智慧的斗争方式面对审查; 另 一方面, 鲁迅在杂文和 《故事新编》 里都使用了借古论今的方式, 取道历史而批判现实, 这也成为其后 期杂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 作为方法的史料 ———重读鲁迅 《小说旧闻钞》

      2023(2):38-45.

      摘要 (0) HTML (0) PDF 1.38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儒家 “传道” 之义, 肇端自孔子, 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 此圣道传承, 包括 “道” “学” 两面的统一。 在传道的谱系中, “ 闻而知之” 的圣人, 以内在性的倾听独知天道, 凸显了 “道” 的超越性意义; “见而知之” 的贤人, 将圣人得自于天的创作落实为制度典常, 凸显了 “道” 的实 践品格。 此 “道” 既有理性人文义的开显, 亦保有个体证会独知的超越性意义, 而不陷于非理性的神秘 主义。 孟子自觉担当圣道之传, 其 “学” 的一面, 乃由子思、 曾子而上溯宗本于孔子, 表现了一种强烈 的学术新统建构的意识和自觉。 孟子继孔子集 “圣” “学” 为一体之学统建构, 不仅是 “学” 的接续, 更 是一种道义的担当。 “道” 落实于 “学” , 乃以一种名言逻辑和理性自觉的方式十字打开, 引领社会的精 神生活, 展开为一种可大可久的活的文化传统。 孟子的圣道传承思想, 对中国思想学术的当代建构, 仍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 《女吊》 的复仇精神与目连戏的反叛特质

      2023(2):46-56.

      摘要 (0) HTML (0) PDF 1.43 M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辞世前留下的最后几篇作品之一, 《女吊》 对理解鲁迅一生思想有着特殊价值。 然而近年 来有学者提出, 鲁迅在该文中 “发明” 了女吊身上本不具备的 “复仇精神”。 这一问题对中国近现代民俗文 化研究与从根源上把握鲁迅的思想体系, 都具备重要意义, 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江南地区目连戏与民俗文化 中 “女吊” 形象演变史的系统梳理, 结合明清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深入解读鲁迅视 “女吊” 为 “复仇” 象征的理据为何, 进而指出在 《女吊》 中, 鲁迅敏锐地发现了在官方的正统叙述之外, 还存在着一个充满 “报仇雪耻” 精神的江南文化传统; 因此, 他以民间文化为立足点, 通过提取出其中最富异质性、 反抗性的 地方文化核心要素, 对 “正史” 和 “正统” 进行了重新解读与批判, 更进一步, 试图通过个人书写重塑新 的乡邦文化, 建构他所期望的地方文化传统和知识谱系, 这同时也是鲁迅所秉持的启蒙精神的重要体现。

    • >宗教学研究
    • 庄子的 神化———唐宋诏封庄子真人、 真君的道教史意义

      2023(2):57-62.

      摘要 (40) HTML (0) PDF 1.36 M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唐玄宗、 宋徽宗诏封庄周 “真人” “真君” 之号, 可被看作唐宋朝廷对道家先贤加以官方 “神 化” 现象的代表, 在道教神灵、 道教经典发展层面具有重要影响。 庄周先后被封 “南华真人” “微妙元通真 君”, 体现了 “神权君授” 的一面; 同时, 朝廷通过君权赋予的 “神性”, 可以进一步达成君权神授、 神权 反哺君权的目的。 唐玄宗、 宋徽宗对庄子的诏封, 推动了庄子的神化, 并通过政治性权力自上而下地推广庄 周的新称号, 推动 《南华真经》 的流传, 使庄子的神性形象前所未有地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由此, 唐 宋以降, 文人墨客笔下出现了不少 “神性” 的庄子形象, 在不少神话与民间信仰中也开始出现 “南华真人” 之神迹。 庄子的 “神性” 封号与世俗权力息息相关, “神权君授” 的背后是强烈的君权神授的需求, 而非君 主单纯对 “虚无之教” 的崇尚。

    • 中国科举制度与道教———以梓潼梦为中心的考察

      2023(2):63-70.

      摘要 (16) HTML (0) PDF 1.37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梓潼梦是古代士人祈求梓潼神保佑中举的梦境。 梓潼神主管科举桂禄的神格衍生出梓潼梦的 仙话传说, 是揭示道教与中国梦文化关系值得研究的问题。 史籍中关于梓潼梦的各种灵验故事, 是士人企 盼科举成功心态的社会记忆。 唐宋时期蜀中士人的各种梓潼梦故事, 丰富了中国梦文化的内容, 也反映出 中华文昌文化的思想内涵。 梓潼梦所彰显的文昌帝君司禄主功名的神格, 奠立了士大夫阶层崇拜文昌帝君 的格局。 梓潼梦故事在科举制度下的流行, 反映了道教对科举制度的神学影响。 唐宋以来社会上流传的梓 潼梦故事, 是中国科举制度与道教神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宋代道教宗师通过编撰褒扬梓潼帝君灵验的经 书、 用于祭祀梓潼帝君的斋醮科仪、 供信仰梓潼神的文士受箓所用的文昌箓, 对梓潼神进行道教神学的提 升, 以彰显梓潼梦的感应功能。 通过一系列对梓潼神的道教化改造, 宋代以后道教已建构起文昌帝君信仰 体系。 道教对梓潼梦灵验故事的特殊建构, 道教的梓潼神成为中国社会专掌司禄的文化大神, 深刻影响了 古代拳拳于科举的士人。

    • 金元全真教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

      2023(2):71-81.

      摘要 (0) HTML (0) PDF 1.38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政治认同问题是政教关系的重要一面。 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是在金元王朝政教生态语境中循 序展开的, 呈现出理论性 (遵国法、 尚王道的论说) 与实践性 (以教辅政的政治支持行为)、 动态性与时代 性相统一的特征。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 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敬而远之、 古朴 清修 (1159—1183), 尊王讲道、 赢得信任 (1184—1219), 以汉接蒙、 体道辅政 (1220—1256), 主动臣服、 依附发展 (1256—1368)。 特别是大蒙古国时期, 全真教变被动臣服为主动构建, 推动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 化有机结合的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政制建设。 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是长期以来中国大一统历史语境下佛道 佐国扶命、 崇尚王道传统的赓续。 在金元少数民族政治语境下, 全真教成为以忠孝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基因的重要传承者。 全真教的政治认同与金元统治者对它的认可是一个有机互动的过程。 以 “王律” 统合 “道律” 是全真教成功发迹并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 >历史学研究
    • 美国撤离部分驻韩美军决策研究 (1969—1971)

      2023(2):82-92.

      摘要 (0) HTML (0) PDF 1.47 M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尼克松政府撤离部分驻韩美军, 是其全球缓和大战略的需要。 为此,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 NSSM 27 文件, 研究从韩国撤军的可行性。 由于需要和盟友韩国磋商, 加之美国军方的反对以及需要说服国 会批准对韩援助, 美国迟迟未就撤军问题做出决策。 但随着美韩各自国内情况的变化,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加快了决策步伐, 其下属项目分析智囊部为尼克松政府的最终决策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并拟订了具有决策 性质的 NSDM 48 文件。 尽管韩国强烈反对, 但它根本无法改变尼克松政府调整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决心。 部 分驻韩美军的撤走, 对 1970 年代初朝鲜半岛局势大幅度缓和产生了积极影响。

    • 自我限定的同盟困境:美日多维度防卫合作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2023(2):93-103.

      摘要 (11) HTML (0) PDF 1.39 M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提出建设 “多维度综合防卫力”, 通过主动调整国内防卫政策, 消除同盟的不确定性, 以 确保周边环境的所谓 “安全”, 这是在美日同盟结构限制下的被动战略选择。 日本自主调整防卫政策推动了 美日防卫合作向着多维度方向发展。 被重新建构的美日同盟规范, 又会限制日本的战略选择。 日本对美日同 盟的依赖决定了它的选择方向, 而选择又进一步加深了依赖并持续循环, 使日本陷于自我限定的同盟困境。 尽管日本一直有着 “被牵连的担忧”, 但受到同盟规范的束缚, 日本的选择空间将越来越小, 被卷入盟国与 他国冲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近期日本在 “四国机制”、 俄乌冲突等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已经表明, 身陷同 盟困境的日本很难超越 “被抛弃的恐惧”, 最终会越来越倾向于追随盟国介入军事行动。

    • 在传统与革新之间: 麦克法兰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2023(2):104-115.

      摘要 (0) HTML (0) PDF 1.45 M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辉格史学传统在中世纪英格兰政治史研究中的进步史观缺陷,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 群体 人物学等理路的借鉴, 麦克法兰重构了 “变态封建主义” 概念, 借此系统分析了中世纪的英格兰贵族阶层、 社会政治秩序。 这促成了西方学界对传统宪政史学的摒弃, 以及对这种新范式的接受, 进而对中世纪英格兰 的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表现在十五世纪的英格兰和地方乡绅阶层得到应有重视。 但麦氏的史学 思想也存在诸如 “对思想原则的忽视” “严重的史学碎片化倾向” “以国王为中心的史学观” 等缺陷, 并为 后世学者所延续。 随着史学理路的革新, 卡彭特倡导的新宪政史应运而生。 它要求重新审视中央机构的作 用, 同时从梅特兰的法律史传统中汲取营养。 不过, 新宪政史也是麦氏影响力的进一步彰显。

    • >科技与人文
    • 设计的符号美学

      2023(2):116-124.

      摘要 (0) HTML (0) PDF 1.35 M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为取得某种效果而改变对象, 此种改变付诸实践前制定的计划即为设计。 有了设计, 实践中 注入了明确的人的意向性。 人类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 或 “再设计” 改变成进一步人造之物, 以取得更 多效果。 被设计改造过的自然, 成为 “人为物”, 甚至人本身也成为 “被设计的人”。 不同文化的设计, 尺 度可能差异极大。 而当一件设计物, 或一件设计物的一部分, 其意义超出物功用, 也超出实用的符号意义, 该物就越出庸常, 获得了艺术品格。 研究其中的机制, 是符号美学的重大任务。 在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会出现该文化独特的设计标准、 意义解读、 美学风格, 此种关系全局的设计方案即为 “元设计”, 其基础是 该民族文化特有的神话哲理与民族性格。

    • “数据主义” 滥觞下的新技术人文:智能时代算法传播的价值转型

      2023(2):125-133.

      摘要 (1) HTML (0) PDF 1.36 M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智能传播时代, 算法和数据技术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 并在广泛应用中带来数据主义 思潮的盛行。 数据主义的哲学渊源来自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 主张将万事万物皆转化为算法可以计 算的数据, 从而根本上消解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人不再被视为具有独特性与丰富个性的主体, 引发深刻 的人文危机。 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发现, 经典人文主义过于强调主客体的二元对立, 不可避免陷入决定论的 困境。 技术与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 而是具有同构性, 且内在于人的主体性之中的存在方式。 因 此, 体现和呈现人性、 维护人的主体性和独特尊严成为智能时代算法技术应然的价值导向。 但是, 智能传播 时代需要对传统人文主义进行超越与突破, 构建以 “人-技” 和谐共生为旨归的新形式。

    • >法学研究
    • 《唐律疏议》 中的 “法” 考辨

      2023(2):134-142.

      摘要 (7) HTML (0) PDF 1.35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唐律疏议》 中的 “法” 出现频次极高、 分布极广, 绝大多数表达了与 “法律” 相关的含义。 各篇 “序疏” 中的 “法” 指称较为广义的 “法律”、 较为抽象的 “法” 或特定法典及其篇目; 律典条文中 的 “法” 表述形式复杂, 但整体特征清晰, 皆有明确的规范指向, 即指称律、 令、 格、 式以及其他法律渊 源中的具体规范。 “罪法” “理法” “正法” 等较为特殊的表述形式, 仍与 “法” 表意的整体特征及具体用 法一致。 以 “法” 指称具体规范是立法或注律的常规模式, 此种指称围绕 “正刑定罪” 展开, 是传统法发 现、 论证具体规范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 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两院制问题

      2023(2):143-154.

      摘要 (0) HTML (0) PDF 1.39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会两院制在 20 世纪初以前的宪法实践中居于主流地位, 具体可分为贵族式、 联邦式及民选 式三种类型。 其主要功能在于代表社会中的特殊团体, 促进议事审慎, 限制民选议院专断。 清末各政治势力 均偏好两院制。 清末未成立的正式议会确定将采用两院制, 而预备立宪阶段成立的资政院在经过官制改革、 都察院改下议院等阶段后, 最终被界定为准贵族式两院制。 资政院的议员构成既有模仿日本之处, 亦体现了 清末中国独特的民族问题。 最终, 由于落实两院制不彻底, 资政院未能发挥两院制功能, 清王朝灭亡前后将 未来的正式议会改为民选式两院制。

    • 理性、 传统与自然权利———埃德蒙·柏克的保守主义人权理论及其影响

      2023(2):155-164.

      摘要 (1) HTML (0) PDF 1.41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 柏克质疑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 他视理性主义为 “野蛮哲 学”, 认为用抽象理性指导具体的实践是 “理性的误用”, 以绝对抽象的理性衍生的权利一定是 “虚幻人 权”。 某一国家或民族之成员从祖先继承而来的权利才是真正的人权, 它是具体的、 历史的权利。 政府的基 础并非奠定在抽象的虚幻权利之上, 而是来自有史以来约定俗成的 “先见”。 柏克的权利哲学一反启蒙思想 家的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论证范式, 对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宪制转型影响甚巨。 余脉所及,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 保守主义人权理论, 对今天的人权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 >管理学研究
    • 从组织到行动: 行政改革的社会建构转向

      2023(2):165-176.

      摘要 (0) HTML (0) PDF 1.52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行政改革是提振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关键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 得益于以机构改革为牵引的行政 改革持续推行, 行政组织的功能和公共行政的有效性都得到了显著增强, 有力夯实了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然 而, 随着改革的深入, 机构改革逐渐显露与发展时空脱节和主体缺场的缺陷, 而且面临改革边际收益下降和 成本攀升的困境。 因此, 行政改革本身也亟需一场深刻变革。 在工业社会转向数字社会的复杂场景中, 公共 行政的社会建构主义主张以社会场景和社会关系找回时空性和主体性, 进而将行政改革的焦点从组织本身的 优化转向合作行动的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行政改革, 力求将公共行政思维从回应性转向前瞻性, 将 目标从协作性转向合作性, 将方法从自在性转向他在性, 以公共行政的社会性确保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持续高 企。 未来的行政改革, 当根植数字时代, 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单向调适到多维互构共变的历史性跨 越, 搭建多元主体合作行动的基本框架。

    • >翻译研究
    • 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现代文学早期英译———以 《天下月刊》 的 《雷雨》 译介为例

      2023(2):177-185.

      摘要 (11) HTML (0) PDF 1.41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 在新文学主将们以外国文学的译入作为实现中国文学、 思想乃至社会 现代化的手段的同时, 也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 尝试着把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到西方。 这种 实践包含着现代性的努力和期许, 却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 1936 至 1937 年, 英文期刊 《天下月刊》 连载 姚莘农翻译的 《雷雨》 , 这是曹禺这部重要剧作的首个英文译本。 《天下月刊》 从其 “阐释现代中国” 的 办刊理念出发, 试图以 《雷雨》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 与世界文学 “对话” , 从而帮助中国获取 现代国际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 这种以翻译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诉求, 既体现在了 《 天下月刊》 对 《雷雨》 的评价和定位上, 也决定了作为译者和 《天下月刊》 编辑的姚莘农在翻译中采用了颇受争议的直 译策略。 《天下月刊》 同仁与五四作家们形成了一种 “接力” , 在创作与翻译的不同领域, 共同为中国文 学和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努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