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5-12.
摘要:哲学自觉是一个政党思想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而 “存在论” 自觉是哲学自觉的思想前提。 中 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起, 就注重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并逐步构筑起自己的 “存在 论” 基础。 马克思通过 “存在论” 革命开启了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的新的哲学范式; 中国共产 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认识工具,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哲学自 觉;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血脉, 承袭了一百多年来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传统, 不断推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当代实践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进一步增强 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 “存在论” 自觉。
2022(6):13-22.
摘要: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具有显著的政党主导特征, 以 “党建国家” 和 “党治国家” 为突出 表现, 即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领导社会革命和主导国家治理, 并成为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 的主导性力量。 在完成中华民族的主权独立、 国家统一的过程中, 作为 “主义-政党-党军” 高度三位一体 的新型现代政治力量, 具有强烈现代化取向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承担起重振国家、 整合社会、 发展经济的历 史责任。 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转型中, 基本国情和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共同决定了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 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和长期执政后, 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既创造了全新的现代化范式, 也构成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重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导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模式的首要特征。
2022(6):23-32.
摘要:共同富裕与新发展理念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高频词, 具有强烈的内在关联性和互动耦合性。“创新” 是创造财富的动力源泉, 促进财富 “蛋糕” 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 有利于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协调” 是防止发展分化与失衡的重要杠杆, 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有利于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绿色”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并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 有利于促进生态共 同富裕; “开放” 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键举措,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共享” 是先富带后富政策的具体落实,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固树立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及其配套政策措施, 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2022(6):33-42.
摘要:节奏是自然、 社会、 个人活动的规律。 抒情文体有韵律节奏, 叙事文体也有节奏。 叙事节奏就 是叙事中动作或情节布局的规律。 叙事的发生学, 是对人类动作的模仿。 在进行实践行动的身体的 “臣服和 静止” “解放和自由” “矛盾和冲突” 三种状态中, 矛盾冲突才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 细节、 情节和故事 在叙事中都属于动作范畴, 差别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 动作短到没有完整实践意义, 就是细节; 动作长到产 生完整意义系统, 就是故事; 情节则介于两者之间。 情节 “突转” 密度越大, 越趋向于一种新闻文体或通 俗类型文学, 其感官刺激强度也越大, 叙事速度也越快, 充满动感。 反之, 情节密度越小, 越趋向于诗歌或 抒情散文, 叙事耽搁和延宕在中途, 其叙事速度缓慢而沉稳, 优雅而散淡。
2022(6):43-56.
摘要:日本五山文学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日记化诗歌,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日记特质。 日记化诗歌来自于 中国唐宋诗歌, 中日诗人需要以诗歌记录当时发生的种种事件, 并作为记忆的张本, 即记忆的依据。 为此出 现了数十字、 数百字、 甚至近千字的诗题。 白居易的日记化诗也有相似特征, 他将日记化诗歌定性为记忆张 本, 元明文人提出了太史氏张本、 修史者张本、 信史张本的说法。 如果张本即依据, 那么张本也是史料, 日 记化诗歌是史料之一。
2022(6):57-65.
摘要:广布于日本、 韩国的三轮山型神话传说与中国的老獭稚型传说的关系, 曾引起中、 日、 韩三国 学者激烈争论, 虽然最后钟敬文先生力证其源起中国, 但终因无传播时间上的铁证, 至今仍不免让人生疑。 考察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影响源, 日、 韩学者更易将视角置于韩国甄萱神话之上, 认为其系北方系神话传 说。 但是, 如果将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以及早于三轮山神话出典数百年的 《搜神记》, 与日韩三轮山型神话传 说在神话结构、 情节模式上进行比较的话, 可知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祖型为 《搜神记》 的 “钟繇” 故事和 “猪臂金铃” 故事, 其发生地应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属南方系神话传说。
2022(6):66-75.
摘要:“约言” 是西晋名士对于清谈语言的讲究, 是理想谈论必备的条件之一, 对两晋南北朝文学有 至深影响。 论辩推重 “约言” 较早反映在西晋东都洛阳的名士群中, 以乐广、 阮瞻等为代表, 它的生成既 有中土论辩强调 “理足则止” “不务烦辞” 的言语传统, 也有西晋汉译佛典 《般若经》 《维摩诘经》 等传播 的背景因素。 其中后者所倡超越名言概念, 逐次遣言乃至废言 (无言) 的思辨观, 直接影响到东晋南北朝 文体论对 “精约” 与 “繁缛” 二体的评价标准。
2022(6):76-86.
摘要:墓室壁画是一个涉及艺术、 考古和宗教等领域的传统文化现象。 墓室壁画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存 在, 说明其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受到普遍重视, 具有文明共生属性。 遗憾的是, 目前学术界对世界墓室壁画研 究缺乏完整性, 甚至没有完整的遗存数量描述。 因此, 需要进行一个体系性的建构研究。 首先, 我们描述墓 室壁画的定义, 并以此为据划分墓室壁画的遗存材料边界。 其次, 将世界墓室壁画划分为中国及周边分布 区、 地中海分布区和美洲分布区的三大遗存区, 并依据 “全面梳理” 与 “代表性梳理” 原则, 分别描述墓 室壁画遗存面貌。 最后, 从墓室壁画的全球性特征、 墓室壁画的独特考古价值和中国墓室壁画的特别意义三 方面讨论世界墓室壁画的研究意义。
2022(6):87-98.
摘要:临沂吴白庄汉墓是山东地区东汉晚期画像石的代表, 其中室南壁东门楣上的图像曾被前人识别 为 “行刑图”。 通过图像分析及与考古出土实物的对比, 该图应是分别描绘了帝辛阅简、 好勇征伐、 比干死 谏、 沉湎于酒以及武王率领胡汉士兵伐纣五个场景, 故将之定名为 “武王伐纣图” 更加贴切。 此图系近年 汉画故事之新品种, 表现了汉人 “恶以诫世, 善以示后” 的道德劝诫意图, 传递出 “商周易代” 的合法 性。 同时, 作为 “道德镜鉴” 的武王伐纣图像, 与古罗马战争题材壁画传递的帝王崇拜和英雄主义有着 鲜明的区别。
2022(6):99-110.
摘要:古希腊青铜时代晚期彩绘棺画包括彩绘石棺画与彩绘陶棺画, 其生成时间在公元前 1400 年 到前 1200 年, 分布区域主要为克里特和希腊本土。 上述两地出土彩绘石棺和陶棺约 400 具, 其形状有箱 状与浴缸状。 现存克里特和希腊本土的多数彩绘陶棺由粗糙的厚黏土制成, 其颜色与陶瓶相同, 主色是红 色或黑色, 底色是黄褐色。 彩绘棺画描绘的场景由人物、 双面斧、 太阳盘、 格里芬, 棕榈树、 纸莎草, 章 鱼、 波浪线等符号构成, 具有明显的二元并立特征, 即陆地图景与海洋图景并立, 乐园图景与海洋图景并 立。 这种二元并立的图像结构反映了古希腊人关于彼世的认知: 亡灵旅行的最终目的地是太阳之地, 它要 不断追寻太阳的脚步, 历经艰难才能抵达海底的西方乐园。 因此能够断言, 古希腊青铜时代晚期彩绘棺画 图像体系本质上是以彼世为中心的神话体系, 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 是青铜时代晚期地中海宗教共同 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2(6):111-119.
摘要:装饰古坟是日本列岛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壁画墓形制, 现存 721 座遗存。 装饰古坟遗存中, 圆纹 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 说明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绘有圆纹的古坟主要集中在熊本、 福冈两地, 圆纹 主要有圆、 同心圆、 旋涡纹与轮状纹等。 从装饰特点来看, 有单独出现与混合出现等不同结构。 圆纹图案具 有强烈的宗教性和巫术性, 镜子说和太阳说是最流行的解释, 但圆纹与眼目之间的象征性关系应当被关注。 通过考察日本列岛早期的以目生神与绳文土偶, 可以推测圆纹还具有眼目象征意义, 并拥有辟邪与再生功 能; 同时, 以圆纹为眼目的符号语言与东亚文化共有的太阳神信仰密切相关, 隐喻了基于神话思维的东亚文 化共同体的存在。
2022(6):120-129.
摘要:司法治理的优化需要通过司法改革来推进, 而司法改革政策的成效则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 来检验。 司法评估已经成为国内司法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在具体的司法评估中, 可以 通过直接访谈观察、 实验比对和时序比对等方式来展开评估活动。 定性评估方法具有穿透性强、 长时段观 察、 了解全面信息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样本偏差、 代表性容易受限等潜在问题。 我国司法评估中已经对这 些定性方法展开具体的应用, 但也存在诸多偏差, 需要及时矫正。 可以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 式, 通过立体化、 系统化的评估方法实现对司法系统的科学评估。
2022(6):130-143.
摘要:2021 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 第 120 条明确了技 术侦查证据当庭调查和庭外核实之间的关系, 将庭外核实程序由平行独立性质调整为后置补充性质。 这一调 整有助于体现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要求, 落实证据裁判原则, 统一规范法官庭外调查核实权的行使, 保障被 告人的质证权, 进步意义明显。 然而, 得到初步改进的技术侦查证据调查核实程序仍然存在着控方出示的技 术侦查证据所含证据信息过于简略笼统, 庭外核实的启动标准不明确, 庭外核实的对象未做有效区分等问 题。 未来技术侦查证据调查核实程序的持续完善应当聚焦上述问题, 提出新的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2022(6):144-153.
摘要:根据权威机构的法律释义可知, 自主性立法是一种对不涉及需要由中央统一立法的事项进行立 法的地方性法规类型。 由此出发, 自主性立法中的立法事实的查明和论证可分为两类, 即对于与 “不需要由 中央统一立法的事务” 和 “城乡建设与管理、 环境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 三大事项相关的 “制度事实” 的 查明和论证以及对于与 “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务” 和 “不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务” 相关的 “自然-社会事实” 的查明和论证。 其中, 对于 “制度事实” 的查明和论证要求地方立法机关高度关注中央文件、 正式立法、 法律询问答复、 立法草案、 立法规划等官方资料, 对于 “自然-社会事实” 的查明和论证要求地方立法机关 在充分理解自主性立法中的 “地方特色” 基础上, 对于自然事实、 民间规范类事实和意见反馈类事实进行 有效搜集、 鉴别和认定。 在立法精细化和科学立法的意义上, 自主性立法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在立法的全过程中实现对于立法事实信息的持续获取和不断更新, 充分吸收和运用人工智能、 大数据的技术优 势来减少搜集、 分析事实信息方面的工作成本, 并不断激发和挖掘现有立法参与形式的运行潜力。
2022(6):154-165.
摘要:关于美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 现有研究成果一般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的短时段研究。 实际上, 从中长时段看, 美国的外语教育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 二战前、 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 二战前的 美国外语教育以人文主义教育为主, 与美国国家战略几乎毫无关联, 美国政府没有制定任何支持外语教育的 政策; 《1958 年国防教育法》 开创了美国外语教育立法的先例, 外语教育首次被纳入美国国家战略体系, 冷 战时期, 美国外语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外语+地区研究的教育模式兴起; 后冷战时期, 美国政府重点支持 “关 键语言” 战略, 与国家安全战略联系更加紧密, 重点培养国家情报人员, 强调语言能力的提升, 而对国别地 区研究有所淡化。 仅强调语言技能而忽略国别地区的研究, 无疑不利于美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有效沟通 和理解。 美国的外语教育虽然不是很成功, 但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反思, 如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关键语 言” 的确定, 外语助推国别区域研究, 重点支持研修国际对手或 “敌人” 的语言等。
2022(6):166-176.
摘要:在 1920 年代早期中国史学界的变革中, 清华学校国文教授陆懋德利用其收藏经营古董的经验, 对中国上古历史进行梳理, 提出了与北京大学疑古健将胡适、 顾颉刚截然不同的观点, 并为东南大学学衡派 的学者引为同道。 尽管在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的过程中, 陆懋德被迫离职, 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但他的经历显示出, “信古” “疑古” 与 “考古” 三者之间的关系决非层层更迭。
2022(6):177-186.
摘要:“弱智者的威胁” 是 20 世纪初美国学者亨利·戈达德系统阐述的对智力缺陷者的看法, 旨在论 证对智力缺陷者展开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908 年, 戈达德率先把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引入美国, 用以分类和 识别智力缺陷者, 并作为塑造后者负面形象的重要工具。 戈达德借助家族谱系研究, 把绝大多数智力缺陷塑 造成 “遗传性弱智”。 在此基础之上, 他又借助智力测试, 强调智力缺陷是造成贫困、 卖淫、 犯罪等社会问 题的重要原因, 且美国儿童智力缺陷者数量众多, “弱智者的威胁” 形象由此确立。 “弱智者的威胁” 命题 虽不是肇始于戈达德, 但他 “科学” 地论证了它的真实性, 进而推动美国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婚姻限制、 隔 离和绝育等措施, 以消除智力缺陷。 实际上, 这些措施反映的是一种工具理性, 忽视了智力缺陷者的基本权 利, 同时也缺乏严谨的科学基础, 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目的。
2022(6):187-197.
摘要: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调动城市社区成员参与积极性, 促成社区范围内 党、 政、 社、 居民四重协作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任务, 任务的不断实化需要追溯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 “动员” 优势。 历时性考察将关系式社区动员锚定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动能, 在 “城市社区” 治理场景中的共时性考察则昭示了内嵌于其中的路径连接角色、 成员整合角色、 情感驱动角色及要素运作角 色可发挥促进社区内部达成共识、 构建有机协作团体、 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整合治理资源的四重效力, 进而 实现动员-参与的效能转化。 然而, 当前城市社区中党政包办的思维惯性、 社区精英的悬浮化、 共同体验的 离场及互动过程的脱域持续 “对冲” 关系式社区动员的效能。 为此, 须以正式性制度关系和非正式性情感 联结为着力点, 将关系式社区动员融入城市社区治理实践。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