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名” 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 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 佛经翻译中的 “ 正名”, 以出世救赎为主旨, 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 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 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 译人所悟之法、 译主个人语言习惯以及译场众僧文义之勘定等诸多问题, 大致可从经名译名、 翻译名义及其所涉佛法智慧和名相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 经名译名的确立, 旨在明确新出经文在内容上的完备性, 以儒家思想中的 “ 名实相当” 为原则去强调 “ 正法” 是有本可依的佛祖圣言。翻译名义的斟酌包括创造新的指称或故意隐去译经僧不想彰显的内容, 旨在消除 “ 异言”, 在汉地重新建构佛典原文的 “ 正法”。 佛经翻译中的 “ 正名” 问题, 表面上是因梵、 胡、 汉不同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策略论争, 实则是译经僧在译经过程中寻求和建构 “ 正法” 的历史。 在佛经汉译过程中, “ 正法” 和 “ 异言” 之间存在博弈, 这一方面昭示了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在汉地发生和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揭示了儒、 释、 道等不同思想在汉地经由语言转换实现的会通和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