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思想的发生与清末留日知识界有关 “ 革命道德” 话题的讨论密切相关。 这场讨论聚焦革命者的 “ 私德” 问题, 经由 《新民丛报》 与 《民报》、 章太炎与 《新世纪》 的笔战扩大了影响, 鲁迅在东京时期所作的诸篇论文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思想语境当中。 对 “ 革命道德” 话题的关注、 思考与回应, 促使鲁迅初步形成了以 “ 立人” 为核心的进德观。 他通过对 “ 人” 的内涵更新与 “ 立” 的方法变革, 构成对儒家“ 立人” 进德观的挑战与现代转化。 鲁迅进德观的落脚点在如何塑造现代人格的问题上, 也融入了借重文艺发扬精神的思路, 形成了审美与道德融合的文学观念。 鲁迅关于 “ 革命道德” 的思考从清末延伸至 “ 道德革命” 的五四时期, 又在 1930 年代新的革命语境下再次被激活, 对 “ 革命者/ 启蒙者” 的道德审视与批判构成了鲁迅思想一以贯之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