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 在新文学主将们以外国文学的译入作为实现中国文学、 思想乃至社会 现代化的手段的同时, 也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 尝试着把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到西方。 这种 实践包含着现代性的努力和期许, 却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 1936 至 1937 年, 英文期刊 《天下月刊》 连载 姚莘农翻译的 《雷雨》 , 这是曹禺这部重要剧作的首个英文译本。 《天下月刊》 从其 “阐释现代中国” 的 办刊理念出发, 试图以 《雷雨》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 与世界文学 “对话” , 从而帮助中国获取 现代国际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 这种以翻译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诉求, 既体现在了 《 天下月刊》 对 《雷雨》 的评价和定位上, 也决定了作为译者和 《天下月刊》 编辑的姚莘农在翻译中采用了颇受争议的直 译策略。 《天下月刊》 同仁与五四作家们形成了一种 “接力” , 在创作与翻译的不同领域, 共同为中国文 学和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努力。